在金华市金东区曹宅镇山下洪村,有一位巾帼代表——郑秀菊。扎根基层十余年,她既是扛起乡村振兴重任的“领头雁”,又是金东区人大代表中“脚沾泥土、心怀民意”的履职标杆。从民生工程落地到文旅产业崛起,从破解发展堵点到凝聚共富共识,郑秀菊用一串串扎实的履职足迹,诠释了新时代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
民生攻坚的“破题者”:以实干托起百姓幸福
“群众盼的事,就是代表干的事。”这是郑秀菊常挂嘴边的话。2023年,她以人大代表建议为支点,撬动山下洪村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落地,争取投资300余万元,全程跟进施工进度,协调解决管线铺设纠纷,将沙畈水库的优质水源引入508户村民家中,终结了“夏季用水如金”的历史。
2024年,面对村民对村容提升的期待,她推动全村道路“白改黑”工程,沥青路面覆盖率达90%,道路标线、夜间照明同步升级,让“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成为过去式。
在北山绿道工程攻坚期,她白天穿梭于施工现场协调土地征用,晚上入户解释政策,最终促成这条串联山林景观与村庄的休闲绿道提前三个月贯通。村民郑大爷感慨:“现在散步有绿道,出门有坦途,郑书记把我们的‘烦心事’都变成了‘舒心事’!”
文化根脉的“守护者”:让乡愁有处安放
作为人大代表,郑秀菊始终将文化传承视为乡村振兴的灵魂。面对村内年久失修的郑氏祠堂,她多方奔走筹措70万元修缮资金,组织村民代表成立监督小组,从木质结构加固到雕花门窗修复,每个细节都严格把关。修缮后的祠堂不仅成为家风家训教育基地,更是化身为乡村文化礼堂,让百年古建重焕生机。
在推动“仙佛诗歌共富带”建设中,她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思路,带领村民挖掘村史典故,将古桥、溪流、老宅等元素融入旅游动线设计。2024年,近500亩的葡萄采摘园生意红红火火,文化“软实力”正转化为共富“硬支撑”。
攻坚克难的“破冰者”:啃下共富“硬骨头”
“人大代表不能绕着矛盾走,越是难题越要带头破局。”在推进共富带项目时,郑秀菊直面土地流转、迁坟腾地等“硬骨头”。她连续两个月“泡”在田间地头,绘制土地权属图,与村民多次恳谈,用“一碗水端平”的公正打消村民顾虑,最终促成30亩闲置土地流转,盘活集体资产。
面对涉及20余户的迁坟难题,她带着政策文件挨家走访,既讲清发展红利,又尊重传统情感,自掏腰包为困难家庭垫付迁葬费用。此外,当2户农房、2处集体用房拆除后腾出的空间变身停车场和游客服务中心时,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秀菊办事,我们服气!”
如今的山下洪村,汩汩清流润泽千家,文旅产业风生水起。郑秀菊办公室的村庄规划图,密密麻麻标注着已完成和待推进的项目,如同她履职路上的坐标:“人大代表不仅是个身份,更是一份需要日夜奔赴的责任。”
郑秀菊用人大代表的履职担当,将民生难点转化为发展亮点。她的故事里,有祠堂修缮时叮当作响的榫卯声,有绿道贯通时村民的欢笑声,更有共富路上勠力同心的脚步声。这位“巾帼代表”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继续书写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