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代表风采
  • 金华市人大代表张国萍:讲好“万年上山”的故事

    日期:2023-09-08 16:38:52 来源:​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浏览量:​
    分享:
         

    一万年前,“上山人”的脚印,落在了浦江;一万年前,“上山人”告别山林洞穴的生存模式,走向旷野;一万年前,“上山人”种出一粒稻米,升起一缕炊烟。

    位于浦江县的上山遗址保护展示馆内,一粒炭化稻米,为“栽培水稻起源于中国”提供了最早的证据,是改写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发现。2006年11月7日,“上山文化”被学界正式命名,钱塘江上游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自此,“上山”不再是一个地名,它的背后是一群人、一代人的梦想。从那时起,有这么一位讲解员,陪伴上山遗址十余载,如“上山”的“老友”一般,熟悉“上山”的一切。她就是金华市人大代表、上山遗址管理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国萍。

    “当时,县博物馆新开辟的上山文化陈列馆没有专业的讲解员,我临危受命,成为第一任专职讲解员。”张国萍回忆,“每天想得最多的,是怎样在最短的时间里,用精准的语言把文物信息传递给参观者,通过自己的介绍让本来静态的东西鲜活起来。”

    白天忙着查阅资料、请教考古专家、熟记上山文化知识,晚上依据自己的体会感悟,撰写、修改、完善讲解词……17年间,她不断调整、改进讲解的方式方法,一有空便跑到考古工地听专家的新论断,不断丰富“内存”。

    张国萍一边用脚步“丈量”上山遗址,一边加深对上山遗址的熟悉了解,她与上山遗址之间的默契越来越深,形同“知己良友”。每天,他们这对“好友”相互配合,向每一批游客讲述万年以前的故事,宣传人类文明的起源。

    期间,张国萍还创编了《邂逅上山》动漫宣传片,参与拍摄了《万年上山》《何以中国》《寻古中国》等10余部纪录片,并积极推动地方教材《走近上山》出版发行,让“上山文化”走进中小学生课本,发挥更广泛的教育作用。

    与此同时,张国萍作为上山文化业务带头人,以常人难以理解的韧劲和情怀,积极参与实施上山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她倡导建立了“上山文化研究中心”“上山文化遗址联盟”等4个平台,并联合义乌、永康、仙居等遗址地独立策划“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5次,让上山文化先后走入浙江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国家博物馆。

    2021年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工作全面启动,浦江作为牵头城市,承担了申遗秘书处职责,自然而然地张国萍肩负起了秘书处具体执行人、联盟联络员的角色。她小心谨慎地学习求证,时刻想着如何把工作做极致完美,少走弯路,不留遗憾地完成好这项全新的、神圣而光荣的工作。

    申遗路漫漫,而阶段性成绩已初显:上山遗址相继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入列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考古中国”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等项目;上山文化入选首批100个“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成为“万年浙江”的文化金名片。

    今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报工作正式启动,张国萍和她的团队立即上报了早已准备好的申报材料。她说,今年的愿望就是力争上山文化在今年底成功入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作为金华市第八届人大代表,张国萍还领衔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工作的建议》,从加大统筹力度、提高机构规格等级、强化资金保障、增强遗址及周边环境保护、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申报农业遗产等六个方面提出意见建议。该建议被评为金华市人大代表优秀建议,在推动上山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光阴荏苒,多年陪伴、相互扶持、互相成就。张国萍说,“上山文化”不仅是浙江的、中国的,更是全人类的,能够为之奋斗,是自己的幸运和骄傲,“我和‘上山’的‘老友记’不会落幕,我将继续用心用情,讲好‘上山’的故事”。

    (浦江县人大办 潘斐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