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如何让乡村振兴战略在金华落地生根?
记者 方玲珊 潘逸
在今年市两会上,“乡村振兴”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如何打造乡村振兴的“金华样板”,听听代表委员怎么说。
产业兴旺,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
市政协委员蓝有明建议,大力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建设,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合理挖掘利用农村、农业特色文化,立足实际,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高度重视农村电商网络的发展,让村民在发展中受益。
市人大代表黄惟善建议,出台务实管用的配套政策,加大农村干部自身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他们的考核指标内容,形成当干部就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理念。大力发展物业经济,适当放宽政策,分类别扶持。保障上优先考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度上规范完善,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留住乡愁,让农村更美更干净
近几年,我市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各地涌现出许多“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然而,有些地方却把建设美丽乡村片面地理解为新村建设,搞大拆大建,统一模式,千村一面,致使一些精神坐标与乡土记忆遭到破坏。
市政协委员周晓玫建议启动“乡愁文化”工程,对我市的婺剧文化、木雕文化、竹编文化、茶文化、农耕文化乃至各种礼俗文化、宗教文化、姓氏文化等地方文化加以搜集、挖掘、整理;合理规划,根据地理位置、自然禀赋、文化特色、民风民俗等特点来编制,将承载着乡愁元素的资源充分融入规划中,保护好乡村千百年来传承的自然景观等。
市人大代表熊德华建议,启动实施“千村景区化”三年行动计划,把公共厕所基础设施建设列入民生实事项目,构建科学规划,资金保障、重点突出、分批实施,有效推进的良好格局。对于农村公共厕所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成效突出的乡镇,要树立典型,充分发挥其榜样和引领的作用,对成功的经验要予以推广和表彰。构建科学管理,合理使用的良好格局,为“美丽乡村”建设锦上添花。
引进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市政协委员吕芳珍建议,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完善我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
市人大代表李建川建议,强化农村领头人培训,发挥头雁效应。通过实施农村基层“1357”规范提升工程和“网格党建”工作办法,把每个农村基层党组织都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以党建引领,促进“乡村振兴”。发挥职业教育作用,大力推进“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创新涉农人才教育培训机制,提高新型农村人才水平。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