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于农村的土地上,生命之光才能灿烂
——记县市人大代表潘志高
青山环绕,绿树掩映,平坦的水泥路向村里延伸,一条清澈的小溪自北向南穿村而过,小溪边景色宜人,一座座农家新居排列有致……全村上下呈现一派富裕、文明、和谐的景象。这是近日在磐安县维新乡丁埠头村见到的情景。谁又能想到十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破烂不堪,三分之一的村庄刚经历了一场大火的肆虐,断壁残垣,满目疮痍,道路泥泞,污水横流,整个村庄见不到一幢像样的建筑。
2007年12月,正值村委会选举换届,这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正在酝酿着一场“阴谋”。村民把一直在外创业的潘志高,在没有回到村里情况下,推上了村委会主任的位置。就这样,潘志高被“逼”就任丁埠头村村委会主任。
面对集体经济负债累累,村民生活条件低下、居住环境更是不堪的局面。潘志高从改善村民住房入手,启动了全村拆迁改造。让每家每户能住上舒适的新房也是村里的头等大事。从规划设计、出台拆迁方案、土地征用、屋基安置到配套设施的建设,丁埠头村是一个全拆全建的村,一次性拆迁显然不现实,根据村民的意愿和村里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潘志高带领村班子,经过四年的奋战,至2011年,完成了90%的旧房拆除,80%以上村民完成新建房屋入住。看着村民住上了新房、村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潘志高感到心慰,期间的酸甜苦辣难以言表。自始至终,他把“奉献”“公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做到四个多:事多干一点、亏多吃一点、钱多贴一点、骂多挨一点,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带动周边的人。自从当任村主任以来,潘志高不拿一分报酬;个人的事业在杭州,为村里的工作两头跑,为村里基础设施建设跑项目,争取资金都是自己贴钱,开支很大,但从不报销一分费用;对于特别困难的村民,我个人给村民担保落实贷款,甚至借钱给村民建房;村民子女外出就学、就业问题千方百计凭借个人的关系帮忙解决。自己的无私和公心换取了村里干部和村民的理解支持和信任。
完成了旧村改造,潘志高正想松口气的时候,却迎来了40省道拓宽改造工程。新的道路设计方案涉及的政策处理丁埠头村是大头,土地征收、坟墓搬迁、房屋拆迁没有一样轻松,特别是坟墓搬迁和房屋拆迁工作更是难点。潘志高代表谈起坟墓搬迁工作让人肃穆起敬,因为后山是潘姓祖坟所在地,而潘姓是村里的大姓,占到全村80%以上。12年冬至,全村村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自己动手,涉及农户太多,根本叫不到人帮忙。在没有一位乡干部到场的情况下,冬至一天,完成了涉及道路建设范围内所有坟墓搬迁,全村共搬迁坟墓150余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村干部就是凭着这一种工作热情和精神,在潘志高的带领下,仅仅用8个月就完成了40省道改造工程的政策处理。而早一年就启动政策处理的42省道工程,时过三年,还没完成政策处理。
作为县市人大代表,潘志高更多关注民情和民生。他始终把自己定位在农民代表,把基层农民的心声反映给政府,把党和政府的政策及时带给农民,潘志高代表充分发挥了农民代表的优势,切实架起了百姓与政府这座连心桥。代表的身份,让他更强烈地感到自己身上担任的这份责任和使命。他积极参加县市人大各项会议和活动,认真履行代表建言议案。特别重视涉及农村、农民、教育等事关民生、民情的主题。2008年以来,潘志高在县市人大会议上提出建议议案20多件。《关于创新土地征收政策的建议》、《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的建议》、《科学规划,明确重点,有序推进五水共治》、《关于修改和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的建议》等多个提案被评为优秀议案。
“能为百姓说些话,为农村农民做些事,为地方经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这是我很乐于做的事”。这些年来,潘志高代表把自己的事业当成了副业,更多的精力放在村里,放在了履行代表的职责上,深入调研,关注民生,听取民意,反映民声,解决民难。来自农村,身为农民,只有扎根于农村这块土地上,生命才能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