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应该对这片养育我的土地有所回馈,借这个机会,用一个简短的故事表达我最朴素的心意。
一位很有善心的作家,到一所聋哑学校做讲座。校长用一番手语介绍了她,台下立即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而她举起手,示意大家安静,于是师生们停止了鼓掌。但她却没有开口说话,而是飞快地用手语向大家比划着。大家很奇怪,不知她怎么会手语。
作家讲完,全场无人鼓掌,所有人的眼里都含着泪水——原来刚才作家说了这样一番话:“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声音的世界里,那么今天,我们就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请不要奇怪我也会手语,因为我的妈妈也是个聋哑人,我对你们所处的世界感同身受,妈妈为了培养我,付出了她所有的青春,现在我是她的骄傲,她是我的骄傲!而我也相信,你们的父母也对你们给予了无限希望,将来你们一定也可以成才,成为你们父母的骄傲!感谢孩子们,让我有了这样一场温馨的心灵之旅,让我们感念父母的恩重如山。请让我们的心灵再静一会儿,请大家都不要发出声音!”
和你们分享这个故事,我只是想和你们表达这样的心意:作为人大代表,这些年走来,虽然听着似乎我的身份有些许变化,但我的心始终是低的,无论是作为农民的子女,还是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我的每一份经历都是从最基层中走来。也许这样的经历卑微了些,但我的内心却因此变得从容和高贵,这种深入骨髓的平民意识,让我无需刻意警醒却也能清醒:我是一个人民代表,人民的疾苦我要感同身受。
我们该怎样去做到不冷漠、不功利,感同身受百姓的疾苦,这就是我们代表的履职。
关于履职,我不是做得最好,但我绝对是竭尽全力。这些年走来,我都有一些阶段性总结。每次的总结发言都在中国人大等杂志上发表。今年2月份的时候,因金华市人大的要求,让我在大会上作履职汇报。我把自己这几年来向全国人大递交的建议进行了梳理,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从建议序列中,我真的很感激履职经历给予自己的成长。我发现,在罗列中,呈现了自己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在历年中着眼点的变化,这些变化的足迹也勾勒出了我的成长路程。我希望我的履职经历可以给各位一点启发或者思考。
我把它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说的是我想说的
因为我是一名在农村从教20余年的小学老师,平时关注到的大多是我那些农村的家长和可爱的孩子们,我思考的就是我的所见、所闻及所想。因此在这一时期,我所提出的都是有关农村教育的系列话题。
我以一名农村教师的经历,建议政府今后能更加关注农村教师的生存质量和发展前景,关注教师的生命个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创设良好的条件和平台,并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使他们有职业的稳定感、安全感及幸福感,并且以制度形式加以规范与固化。
也许当时我说的正是农村教师队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所以2008年3月向全国人大提的“稳定农村师资队伍,办好农民满意的教育” 的“五项工程”,4月份就在浙江等省份全面铺开,该建议受到许多国家级媒体的高度关注。
当我的建议得到立即落实之后,我更是有了当好代表的信心。我开始对自己今后的履职方式进行探索,我内心里告诉自己:我要用自己刚走向讲台时的那种执著、用对待教育事业的那份忠诚来走过这五年的代表之路。
第二阶段:我说的是我周围人想说的
记得09年之后,我开始思考,我不仅仅是一名农村教育的代表,我应该去关注更多的农村问题。同时,也陆续有一些民众开始向我反映他们眼里的问题。所以,我开始走出校门,走向田间地头,走向乡镇街道,我把它归之为第二阶段。我开始去倾听周围人的心声了,去关注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于是,我提出了关于农村医疗卫生、环境治理、信访工作等方面的建议。
但是与教育比起来,其他领域相对就陌生了,唯有多方听取民意才能更客观地呈现民众的需求。为了调研农村水体污染的问题,我曾经走过多个县市区,和许多的农民朋友聊这个话题,最后递交了题为“多管齐下治理农村水体污染,确保农民用水安全”的建议,调研中建立的情谊直到后来还一直给我带来感动。去年,我参加了“八婺问水”的电视节目后,一位只是一面之缘的采访过的老人,在电视上看到我之后,竟然给我写了一封信,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对水环境治理的期盼和喜悦,流露出对我的感谢,感谢我对农民生活环境的关注。只可惜老人在年前已经走了,这让我更感觉到肩上如山的责任。
根植于基层生活中的调研,我的视野变得开阔了,也看到了更真实的生活。如果说我发出的教育声音得到了认可,让我有了履职的勇气和信心,那么,基层的声音则让我的代表履职接到了地气。这份履职经历,使我的人生底色变得厚重,我非常珍惜这段宝贵的人生经历!
第三阶段:我说的是当下社会想说的
2011年之后,我把它归之为第三阶段,我说的是当下社会想说的。我将目光投向了人的精神层面,提出了“关于共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以爱为魂的‘做人’文化”的建议。《中国教育报》为我破天荒的开辟专版,到会议结束,我连续发表了13篇文章。虽然辛苦,但我知道这也是我的一种履职方式,所以我不马虎,认真地斟酌要表达的想法。在5月份的时候,我接到教育部的电话,他们告诉我说:“方青,河北等地教育系统都在学习你的文章,你的辛苦真的是值得啊。”
2012年3月,我提出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课程的建议”,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全国人大、教育部邀请我到梅地亚新闻中心接受记者采访,人民网邀请我为“强国论坛”嘉宾,与全国网民交流基层代表的履职经历和农村教育等问题。浙江卫视对我的履职历程进行专访。我的两次发言成为中国教育经典语录、《中国人大》新语录。
2013年我关注道德建设问题,在十二届全国人代会上,我作了《用什么为道德筑底》的发言,呼吁公职人员、公众人物和企业家应该做全社会的道德表率,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形象代言人,应该永葆一颗社会公益心,而非个人功利心。这个呼吁,引起会场所有代表的共鸣,获得了热烈的掌声。
代表履职已有7年了,对代表的涵义认识也从单一到多元了,对代表的价值理解也截然不同了,视野、思想的宽度、厚度、深度、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代表这一角色的自我理解已经不再是一个单薄的角色概念,更是一个自我成长、心历丰厚的积淀成熟过程。代表是一种精神荣誉和鞭策,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压力与责任。
为了让我的声音更客观地反映社会问题,每年我都会慎重选择一些主题,邀请有关人士参加我的座谈会,既有专家学者,也有平民百姓。每到两会前,我会走进一些心怀民众的领导办公室,听取他们的一些想法和建议,尤其是我们区人大领导在我每次北京之行前都如我家人一般,给我关切的叮咛嘱咐。这几年,我的足迹也走得更远,到过陕西、新疆、湖南 、四川、甘肃等多个省份,与一百多位校长、老师交谈。
代表来自基层百姓,我们不能盲目拔高自我,而是要蹲下来,沉下去,用心、细心、热心、贴心地关注社会的角角落落,这样才能真实地听到一线真实的声音,并对不同的声音进行比较客观的理解、分析、取舍、提炼、总结,才能作出有价值的调查建议案,更好地履职。
在去年,一位新华社记者建议我要去关注民工子弟入学问题,他说:你去关注他们,不仅仅是同情,更是对国家的负责。这一代人出问题,将会给社会造成很大的麻烦,甚至是灾难。我是教育工作者,,我当然责无旁贷。于是我就作为一个选题进行调研访谈,感受到这个群体的无奈和辛酸。我去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义务教育发展最为本质性的是我国各地区之间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由此才产生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目前一系列问题。我在《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8》中查到有一个详实的数据,显示各地教育经费人均拨款的数目差距是巨大的,上海是北京的1.15倍,是天津的2.03倍,是西藏的2.44倍,是青海的3.66倍,更是甘肃的5.54倍。这种巨大的数字差异的后面,是不同区域‘祖国花朵’截然不同生存状态,是他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巨大落差的权利分野。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义务教育的财权归于中央政府。
去年中央有回复但没有解决问题,今年我又继续向上反映,只是因为我感受到这一阶层百姓的无奈,也许我的建议即使等到我届满卸任还是没能得到更好地解决,但我坚信:这个时代赋予我责任,我就有权利为自己所在的群体或所关注的群体殚精竭虑。所幸的是今年两会后,媒体立即有了呼应,对民工子弟入学和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度剖析。
这几年我的身份似乎更多元了,但是我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一名教育者所应追求的教育信仰。在回归中,我对教育的理解也比以前多了一份清醒和社会责任。我走到全国的许多中小学校、一些大专院校、机关部门、乡镇街道作了80多场的演讲报告。
有记者问我:您一年里用在代表工作是多少天?我说:就我个人而言,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时间真的很难确切去计算,很多时候都是和本职工作掺杂在一起的。比如这个暑假里,我到各县市讲课十多场,每次
在回顾中,我也惊喜发现——当初农村教育的相关建议给了我当好代表的勇气,周围民众的声音让我接着了地气。如今,我想以更宽远的视野,更广阔的胸怀,追求一份从容与大气,承担起代表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作为第六届金华市人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我将带着自信与厚望,继续承担代表责任,希望在我履职卸任的那一天,一如五年前一样,对大家说:蹲下来,俯下身子听声音;跳出自我,站在高处看问题,我会一直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