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出版最全婺剧剧作:共搜集400余个剧本,足够出版15集(图)(施章岳)
传承婺剧文化的大手笔
义乌出版最全婺剧剧作
共搜集400余个剧本,足够出版15集
施章岳
|
迄今,35个传统婺剧剧作、150余万文字的《义乌婺剧剧作选》,已分4集正式出版,9个剧作、35万字的第5集日前又进入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出版流程,而在编纂者手中的数以百计的剧作,均已整装待发。
为了传承婺剧文化,不让婺剧失去记忆,义乌市志编纂部多方搜集婺剧剧作,将其列入有“义乌的四库全书”之称的《义乌丛书》。目前,他们搜集的手抄藏本传统婺剧剧目及婺剧折子戏剧目,累计400余个。这些,都将成书出版。
义乌与婺剧的难解情缘
婺剧,是金华八婺大地古老文化艺术的结晶,是婺江沿岸广大劳动人民、历代民间艺术家和戏曲工作者的伟大创造。作为浙中地区的地方戏,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剧种,而是兼演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大声腔的地方剧种的总称。在这六大声腔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当数高腔。而高腔的前身却是崛起于明代中期的义乌腔。故业内不少专业人士称,婺剧高腔是义乌腔的遗音,义乌腔和婺剧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不管这种观点是否被婺剧界的所有同仁所接受,义乌腔先于婺剧诞生,义乌与婺剧有着难分难解的情缘,却是有史料记载的。
也许,今天我们无以得知400多年前刘刚所作的鼓吹曲为何种腔调。但饶歌作为古代军中打击乐器伴唱的歌曲,一定是以高亢、激昂、奋进为主旋律的。也许正是受这种旋律的影响,至明代中叶,一种新的声腔———义乌腔由此逐渐形成,并成为明代影响较大的高腔之一。其声势之盛,影响之广,似可用“风靡”两字来形容。怪不得明万历、崇祯,清乾隆、咸丰年间的王骥德、沈宠绥、徐大椿、王德晖等戏曲理论家、作家,先后在其撰写的《曲律》、《度曲须知》、《乐府传声》等著述中载曰:“数十年来,又有弋阳、义乌、青阳、徽州、乐平诸腔之出”,“腔则有海盐、义乌、弋阳、青阳、徽州、乐平之殊派。”直至当代,《辞海》“高腔”条也说:“义乌腔等也对高腔的系统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由于义乌腔与婺剧高腔在声腔上的这种血缘关系,使得义乌创建的一批婺剧班社,对婺剧的发展壮大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而义乌涌现出的一批婺剧演员,有的被金华知府赏赠大红灯,誉为“盖八县小花”,有的说、唱、做、白四艺俱佳,名噪一时,有的武功、嗓子绝佳,在婺剧界有口皆碑。新中国成立后,婺剧在义乌依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义乌业余婺剧团达220余个,逢年过节,几乎“村村锣鼓响,处处戏文唱”。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义乌的农村剧团十分活跃,且颇具影响,来自杭畴剧团的吴光煜成了著名的婺剧演员;来自缸窑剧团的朱家三兄妹名噪金华;东朱剧团能演38本大戏、108个折子戏,可与专业剧团媲美;义亭区婺剧团还应邀赴北京演出,成就了婺剧史上破天荒之事。
婺剧剧作选列入义乌“四库全书”
为对婺剧的保护、拯救有所追寻,义乌市志编纂部将在编纂《义乌市志》中收集到的部分民间手抄剧本整理出来,分送婺剧界的知名人士阅读。建议很快就反馈了回来。但意见是截然不同的,有些人认为手抄剧本的价值并不大,一些内容已经不适合当今婺剧的发展。
但编纂者坚持要出《婺剧剧作选》之决心,始终未曾动摇。许多古老的文化至今仍然在现实中发挥着作用。整理这些年代久远的婺剧文化,就是为婺剧续命,为地方文化续脉。此举得到了中国婺剧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金华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包华升先生的大力支持,不仅专程前来指导,还无偿提供了所收藏的剧本。
于是系统收集、整理婺剧剧作,将其列入《义乌丛书》出版发行便一锤定音。
由于封建统治者对戏曲的不重视及对艺人的歧视,历史上能够见诸于文字记载的婺剧资料寥若晨星。新中国成立以后,偶有发现的一些手抄剧本,不少是年过古稀的老艺人口述的记录,或是一些老艺人家属提供的资料,如今大多因婺剧的衰落而深藏箱底,被打入冷宫。
收集婺剧剧本,就成了编纂工作的最大难题。
掸去历史风尘步出冷宫
2008年8月5日,本报一篇题为《项耀益为214本婺剧剧本找传承人》的文章,让义乌丛书编纂者兴奋不已。文中说,浦江县岩头镇三雅店村村民、时年76岁的项耀益老人收藏了214本婺剧手抄剧本,他很想为这些剧本找传承人。
得知这个消息,义乌丛书主编吴潮海二话不说,直奔浦江项耀益老人的家。原来,新中国成立前,项耀益因家庭贫困,曾到剧团学演婺剧3年,是一个婺剧迷。从1994年开始收集婺剧剧本。10多年来,他走访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义乌市、东阳市及建德市、嵊州市等地,从婺剧票友及通过朋友借来不同婺剧剧本,一一抄写下来,有的不肯借,他就花钱买下来。
义乌丛书编纂负责人买断了这些资料,既帮老人实现了寻找传承人的愿望,又为编纂婺剧剧作选找到了一块富矿。
为了丰富剧目,搜寻到更多的婺剧剧本,《义乌丛书》编纂者秉持“续婺剧文化之脉”的强烈使命感,通过召开婺剧界老艺人座谈会、邀请本市专业和民间业余婺剧团提供等办法,继续四处搜寻仔细查找。
得知要为婺剧编书,要为婺剧续脉这事之后,人们纷纷关注并参与其中。义乌市婺剧团得知消息后,把该团存档几十年的所有剧本都列出目录供选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创办的佛堂田心业余婺剧团的演员王碧如,一次就从家中献出20余本手抄本;义乌一戏迷将此事告知其兰溪市的朋友倪晓峰,倪晓峰毫无顾虑地送来了60余本婺剧剧本;婺剧团退休的吴高登、吴秋生、郑生明等老艺人都纷纷献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手抄剧本……
一时间,一卷卷纸张卷曲泛黄,一个个或字迹歪斜或书写工整的剧本,纷纷聚集到《义乌丛书》编纂办公室。至2009年底,已搜罗各类传统婺剧剧目及婺剧折子戏剧目400余个。
整理婺剧剧本也非轻而易举之事。义乌丛书编辑部聘任义乌市婺剧团退休的陈良友专事此项工作。陈良友是义乌婺剧界的多面手。接手整理工作后,他便没日没夜,一头扎进了这些剧本中。由于收集来的许多剧本是手抄本,或是老艺人口头叙述的记录,史料谬误、文字差错之处很多。他一边查阅相关书籍,考证史料,改正差错,一边又工工整整地按剧本规范格式重新抄录,每个剧本整理成功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两个月。四五年来,他累计筛选、整理近200个剧本,抄写800余万字。尤其他那书写精湛、字体俊美的重抄本,连出版社资深编辑见了都赞叹不已,说还不如将其手抄本印影出版好。
这实在是义乌丛书编纂者之幸,婺剧文化传承之幸。
如今,箱底剧本步出冷宫。义乌丛书编纂者已重新抄录、整理出了足足能够出版15集的剧目。一个传承婺剧文化的新篇章,正在紧锣密鼓地续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