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代表风采
  • 【代表风采】记金华市第五届、婺城区第六届人大代表李跃松

    日期:2006-08-30 00:00:00 来源:​市人大常委会 浏览量:​
    分享:
         

    情系白沙溪

    ——记金华市第五届、婺城区第六届人大代表李跃松

     

    2006年初,金华市第五届人大代表、婺城区第六届人大代表、金华市百事达创业园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民营企业家李跃松迎来了事业的高峰:他创立于20033月的市百一达创业园区已有45家中外企业入园创业;他投资建设的婺城新区首个亲水园林式住宅小区峻工交付;他出资50万元建造的集娱乐健身、图书阅览、戏台表演、村民议事等功能一 体的白龙桥镇天姆山村大礼堂就要投入使用了。

     

    独具慧眼  事业蒸蒸日上

    1963年,民营企业家李跃松出生于婺城区白龙桥镇天姆山村。白龙桥镇是江南一处秀丽的小镇、婉蜒曲折的白沙溪像一条白龙缓缓流过小镇,乡亲们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终年劳作的日子。为追寻心中的梦想,早年他就离开家乡到外地经商,经过几年的江湖闯荡,1999年,他回乡开办了为无锡“小天鹅”等企业生产配套零件的百事达家电配件有限公司,事业有了新的起步。

    世纪之初,金华城市规划布局调整,婺城区政府西移白龙桥,城市区域向西拓展,白龙桥镇由农村集镇跃升为城市副中心,李跃松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狮具慧眼,涉足房地产业。在婺城新区首次土地拍卖时,他以每亩96万元的价格夺得了土地的开发权,在婺城新区房地产业,他成了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经过几年的创业,至今已在婺城新区成功开发耀江苑、竟达·星河湾等两个房地产项目,近两年,他的百事达房地产公司向国家每年上交税收10000多万元。

    然而,李跃松并不满足商住楼的开发,他乘势而上,连续出击,在20033月创立了金华市百事达创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投资7000多万元在婺城新区和市经济开发区建造了共15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从事标准厂房建造出租业务。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物流畅达,配套完善、服务周全,政策优惠,百事达创业园得到了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外客商及杭州、宁波、嘉兴、永康等省内商人的青睐,至今已有45家中外企业入园企业,年产值达2亿多元。在业界,他的企业园区的口碑也越来越好,现在还有20多家企业登记要求入园。

     

    回报家乡  为优化集镇环境不遗余力

    白龙桥镇地处交通要道,330国道横穿集镇,把白龙桥镇分为南北两个区块,来往车辆非常之多,交通事故频发。特别是住在镇北的小学生每天都要穿过公路去实验小学上学,非常不安全,家长们忧心如焚,多次要求地方政府建造天桥,可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为保一方平安,李跃松义无反顾,2000年他出资8万元建造了横跨金龙路的天桥,保证了小学生的出行安全。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白沙溪两岸垃圾成堆,昔日清澈见底的溪面污物漂浮,陈越那首传唱全国有《江南有座金华城》歌词里美丽的白沙溪已面目全非。2000年他又出资了10多万元对白沙溪河道进行了清理。并在白沙溪畔建造了可供居民休闲的小公园。

    如今,在江南的白龙桥镇,在风景宜人、有近百米宽的沿江绿化走廊的白沙溪畔,李跃松开发的房地产小区——竟达·星河湾再现古镇当年曲之流水、茂林修竹的自然意境。白龙桥这座古老而美丽的江南水城,重现她秀美的身姿。

     

    扶贫济困  乡亲们冷暖常在心间

    1999年的冬天,李跃松的事业还刚刚起步。他坐在办公室里,凝视着窗外纷纷扬扬的大雪,忽然脸色暗了下来:在家乡劳作一辈子地贫穷依旧的乡亲们,正穿着单薄的衣裳在田间劳作呢,卧病在床的大伯在痛苦的呻吟着,……他的眼眶畜满了泪水。他坐不住了,他连忙让公司办公室的同志立刻去天姆山村,花了两天时间,把村上60周岁以上的老人的衣服尺寸、喜爱的颜色一一统计出来。接着他就打电话到服装厂订做了100多件质地优良、做工精细的棉衣,还亲自到路边拦住了一辆过路车,把棉衣运到天姆山村,不厌其烦的把一件件棉衣送到了老人们的手里,乡亲们激动得使劲握住他的手说:“一人养儿,全村得福啊!……”这些年,他每年都不会忘记拿着慰问金、衣服、水果,去看望村上100多位老人。

    李跃松不仅关心村上的老人,还非常关心附近村庄的贫困户和那些由于贫困交不起学费的孩子,他经常给他们送钱送物,嘘寒问暖。

    1999年回乡创业之初到今天,李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从来没有忘记过家乡的老百姓,没有忘记过家乡的建设:造桥、修路、助学、治安群防、扶贫济困……他四处出资、有求必应。6年间他已无偿捐款20多次,捐助金额近100万元。

    乡亲们都说,白龙桥镇钟灵毓秀,地灵人杰,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有不少,但始终如一关心家乡、出手大方的企业却屈指可数,李跃松乃是白龙桥镇热心公益事业的第一人。

    情系故土  投身新农村建设

    这几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区域不断拓展,地处郊区的天姆山村的土地被国家征用了。乡亲们“洗脚上岸”,也像城里人一样在镇工业园区的工厂上下班。生活条件好起来了,休闲时间也多了,对精神文件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可是村上却没有一个象样的文化娱乐场所,村民们过着富足却又单调的生活。

    当前,党中央发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2006年,天姆山村被镇政府列为村庄整治,村里干部群众一致认为:村里经济发展了,文化建设等社会事业也要跟上。李跃松了解到村民的心思后,二话没说就出资50万元,为村民建造一个集娱乐健身、戏台表演、图书阅览、村民开会议事等功能于一体的大礼堂。现在,大礼堂已成为村民开展文化活动的好去处。

    在李总的支持下,天姆山村两委还积极向政府申报创建区级文化示范村,村里投资40万元的室外休闲广场也将在年底完工。劳作之余,村民或在广场散步、或伴上节奏跳上一曲、或听歌看戏,言笑晏晏,心神俱畅,其乐融融。

     

    桃李不言  功成不改本色

    功成名就的李跃松并没有像一些暴发户一样,财大气粗,天天出入歌厅、宾馆,忙于应酬权贵,过着声色犬马的奢靡生活。他依旧保持创业之初那种严谨勤勉、沉默寡言、不喜张扬的个性,依旧达着办公室、工地、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他三天两头在他的“星河湾”的施工现场监督工程的质量和进展。在办公室,他一有空硬研究星河湾的设计图和创业园区的布局图,就连一个窗户的位置也是改了又改,想方设法让创业园区的布局更合理,更完美,利用好他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吸引更多的客商前来创业。

    尽善尽美、精益求精是李跃松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这也是他事业成功的关键。勿庸置疑,不远的将来,他在事业上一定会有惊人之举。

    但是,李跃松的人生追求并不只是事业的成功,而是力所能及、不事宜扬地为家乡人民多做善事,当人们向李跃松了解他热心公益事来的种种善举,他总是面色平淡,轻描淡写地说了句:“这些没什么。”就再也不让人提起了。是啊,李跃松做这些事并不是为图个虚名,而是因为:他深深地爱着他的家乡,爱着他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爱着他的父老乡亲!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诗人艾青的诗句正是他情感世界最真实的写照。

    他说无论在哪里,无论何时,他还是家乡白沙溪里那颗水草,他的根就在家乡那片黑油油的土地上。

     

     

        金结市婺城区白龙桥镇人大主席团  金荣森  温德连

        执笔:张慧萍

        2006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