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人大助力地方特色优势产业,设在义乌市苏溪镇光源小镇的光伏产业链人大代表联络站(以下简称“链上联络站”),将履职阵地精准建在产业链上,通过机制创新、活动深耕、代表发力,构建起服务产业发展的代表“直通车”。
一、机制创新:开好服务“直通车”
链上联络站是立足人大职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覆盖义乌市5家光伏企业。链上联络站的生命力在于一套高效、闭环的运行机制,确保企业呼声第一时间“上得来”、政府服务最快速度“下得去”。一是精准联企“责任田”。推行“代表驻站轮值+链企定向认领”模式,5位身处专业领域、熟悉行业发展的代表常态化驻站,每位代表深度联系1家产业链关键企业,实现联系服务“零距离”、诉求收集“无时差”。二是问题处置“全闭环”。建立起“企业吹哨-代表响应-分级交办-限时反馈”链条,企业难题通过代表走访、线上平台、定期恳谈等多渠道汇集联络站。对收集上来的问题,按层级分为“站内协调”“镇级转办”“市级联动”三类,由联络站牵头形成代表建议或协调函,明确责任主体与时限,全程跟踪督办,确保闭环处理有回应。三是政策服务“直通车”。定期举办“政企面对面”协商会或政策解读专场,邀请发改、经信、科技、人社等部门负责人,与代表、企业“三方同堂”,精准传递企业诉求与代表建议,深入解读土地、人才、金融等最新惠企政策,力促政策红利“穿透”部门壁垒,“直达”市场主体。如人社局派业务骨干到企业宣传人才政策,详细制定天合光能企业员工的人才政策享受方案。
二、活动深耕:破解发展“真难题”
链上联络站以畅通企业诉求表达渠道,推动政策精准落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技术、人才、资源协同,强化人大代表履职实效,助力营商环境优化为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精准聚焦企业发展难点痛点。一是深度调研“摸实情”。围绕产业链核心关切,组织代表深入车间、研发平台,聚焦“关键技术攻关”“高技能人才引育”“要素成本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等主题,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一手资料和“金点子”。近日,联络站围绕ABC/TOPCon电池、Micro-LED、SiC MOSFET等关键技术,邀请行业专家开展专题沙龙,共同探讨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二是精准发力“疏堵点”。针对调研和日常收集的堵点难点,联络站化身“攻坚前哨”,由镇人大牵头,代表和部门共同参与,共商共议解决之道。今年,聚焦人才安居乐业,推动“芯光人才联盟”优化服务,加速住房、子女教育等15项政策兑现,已有效协调解决土地报批、用工短缺、子女教育等各类问题21项,助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三是搭建平台“促融通”。积极嫁接“发光工作室”“硕博俱乐部”等资源平台,代表牵线搭桥,助力举办行业技术论坛、人才沙龙。推动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等高校科研力量与企业技术需求“无缝对接”,加速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为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综合成本贡献力量。
三、代表发力:当好产业“助推器”
在产业链的广阔舞台上,人大代表不仅是连接政府与企业、市场与社会的桥梁,更是推动产业链健康、有序、高效发展的关键力量,其积极参与和有效履职,为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与活力。一是当好一线“传感器”。依托专业背景和深度联系,代表们敏锐捕捉市场波动、技术迭代和企业冷暖,将最真实、最紧迫的产业脉动转化为履职信息源。5位代表每月走访联系企业1次以上,与产业链上企业职工始终保持紧密的联系。二是当好政策“监督员”。紧盯产业政策兑现、政务服务效能、要素保障水平,通过视察、调研、听取报告等形式强化监督,推动部门转作风、提效能、优服务。7月,光伏产业链代表开展人才政策专项视察,推动人才政策在各企业的兑现落地。三是当好发展“智囊团”。基于深入调研思考,代表们围绕强链补链延链、科技创新支持、人才政策优化、政务服务改革等,提出了一批靶向准、操作性强的议案建议,为党委政府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联络站建立动态更新的“产业发展建议库”,已收到5位代表的各类建议8条。四是当好政企“连心桥”。在优化营商环境一线,代表们主动沟通、释疑解惑,既助力企业理解政策、表达诉求,也协助政府部门掌握实情、精准施策,有效凝聚了发展共识,营造了亲清共赢的良好生态。今年,5位代表应邀参加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经信局等政府部门各类会议20余次,“零距离”参与政府决策过程。
(义乌市苏溪镇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