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四站融合”建设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日期:2025-08-07 16:28:03 来源:​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浏览量:​
分享:
     

近年来,兰溪市人大常委会持续深化“站点”建设,按照基层单元“建、管、用、融”的要求,探索开展“四站融合”建设,着力放大站点融合实效,实现代表“双岗”作用和“公检法司”专业优势深度互融,有力助推基层社会治理。

建立“三规范”,推动“四站”深度融合。一是规范建设标准。制定落实《关于推进“四站融合”建设 常态化组织“三官一师一员”进人大代表联络站活动的工作方案》,明确“四站融合”立法建议、普法宣传、公益诉讼、司法救助、法律援助、矛盾化解六大功能定位,对人员框架、组织方式、运行保障、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规范。实现全市“16+1”乡镇(街道)和开发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全覆盖。二是规范运行机制。建立主题征集、会商研判、人员组织、跟踪监督、工作保障等制度,按照六大功能分类设定工作流程,以流程图、清单表形式明确各阶段工作内容、程序和标准,确保活动开展有章可循。三是规范工作队伍。精选70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三官一师一员”(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人民调解员)组建成立人才库,并按照“就近就便、按需分配、相对均衡”的原则划入16个乡镇(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和1个开发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将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三固定为“三官一师一员进站日”,基层人大根据拟定的活动计划,采取现场调研、交流座谈、设点咨询、个别调解等方式开展活动。同时,对于时效性强、相对复杂的群众诉求,由基层人大根据实际情况报市人大,由人大代表邀约相关专业人员和部门进总站帮助协调处理。

创设“四平台”,汇集“四方”工作合力。一是畅通立法直通平台。构建基层立法联系点“1+6+16+N”点统筹、站配合的工作体系,“1”为开发区立法联系点,“6”为六个法律专业基层立法联络站(公检法司+律师协会+行知学院),“16”为全市16个乡镇(街道)人大立法联络站。进一步完善了基层人大全过程参与立法工作机制,拓宽群众参与渠道,更多汇集民意民智;二是打造司法服务平台。出台《检察工作联系点进驻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办法(试行)》,规范11条举措,检察院骨干队伍“一对一”对接乡镇、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主动将法律咨询、公益诉讼、司法救助、案件调解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工作融入代表联络站,把法治服务延伸到基层社会治理最末端。开展法律咨询49次,收集有效意见建议25条,并从中梳理出高标准农田改造、无障碍环境建设等3条公益诉讼线索,实行案件化办理。三是建立诉调对接平台。依托“共享法庭”,在人大代表联络站建立“人大代表诉调对接工作室”,具体承担诉前调解、信访化解、监督司法等工作,通过“站内调解、庭内监督”,“代表说理+法官说法”等手段,实质化解矛盾70余件。在代表联络站(共享法庭)张贴法院工作流程,推送工作动态、案例信息,便利人大代表庭内开展日常监督、履职评议活动,邀请人大代表见证执行、观摩庭审300余人次。四是推广普法宣传平台。联合司法行政部门在代表联络站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点,邀请专业律师轮值坐班下沉到各乡镇街道服务点,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深化落实“千名代表听百庭”活动,将全市1300多名四级人大代表(包括街道居民议事员)有序编入法庭所在地代表联络站,通过现场+网络旁听庭审,实现代表旁听“全覆盖”,每年组织100场以上。

把好“三道关”,确保“四站融合”实效。一是把好民意征集关。通过组织代表坐班接待、代表视察、走访调研等线下活动和“两码”线上平台,全天候、零距离、多渠道收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由专职人大秘书梳理汇总形成活动选题清单,由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公检法司”工作人员和相关专业代表共同对建议主题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筛选,确保活动主题符合辖区实情、契合群众心意。今年以来,开展“三官一师一员”进站活动60余场。二是把好监督落实关。对群众反映的诉求,能当场答复解决的当场予以办理,并做好记录;暂时解决不了的,由专职人大秘书拟定活动情况纪要,列明具体工作任务、完成时限和责任人员。活动后由属地人大持续跟踪监督,并及时向代表群众反馈进度结果,做到件件有监督、事事有回音。三是把好成果转化关。构建“三建议双转化”机制,将群众意见建议和法检两院工作建议及时转化为代表建议、司法建议和检察建议,实现“三建议”双向衔接,互相转化,推动人大监督与审判职能监督、检察监督的协调联动促进问题解决。今年已发掘转化线索36条,转化代表建议4件、转化司法建议及检察建议19件,推动解决一批如光伏设备处置、养老保险待遇落实、校园食品安全等事关社会稳定大局、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治理问题8个。同时在活动中注重收集人大代表和群众对“公检法司”工作的意见建议,并全面反映到工作评议、常委会审议意见、满意度测评之中,增强监督司法工作效能。

(兰溪市人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