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乌市大陈镇红旗村,村干部们的手机悄然发生着变化:过去屏幕挤满的十多个政务APP已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集成平台——“数治红旗”。轻点之间,村务审批流转如飞,公共安全预警瞬间抵达,辖区企业安全生产一目了然……这场基层数字革命背后,是一位人大代表以数字之犁深耕治理田畴的使命担当——他就是义乌市人大代表、红旗村党总支副书记兼村委会副主任陈黎明。
陈黎明的名字在义乌基层治理领域颇有分量。近二十载村干部生涯的深厚积淀,赋予他感知乡村治理冷暖的敏锐触角。2021年,他担任红旗村委会主任期间主导开发的“义乌村务清廉钉办”系统一鸣惊人,参与迭代的村务清廉钉办2.0斩获第三届“中国廉洁创新奖”,他个人也荣膺“浙江省数字乡村十大先锋人物”。然而,当2023年他带着市纪委数字化专班的借调经验重返红旗村时,眼前的景象却令人忧心:上级不同部门部署的各类APP在基层各自为政、互不相通,村干部们被迫在十几个“数字孤岛”间疲于奔命,耗费大量精力重复填报数据;村民办事则如同身处迷宫,找不到门、问不清人。形式主义披着“数字外衣”沉甸甸地压在基层干群肩头。
“群众和干部都在抱怨,这哪是赋能?分明是增负!”身为人大代表,陈黎明在走访中深感责任沉重。收集民意、反映民情、为民纾困本就是代表职责所系,这股强烈的呼声让他决心以己之长,击破数字时代的治理迷障。他下定决心要打造一个真正属于红旗村、真正服务干群的数字化应用。
技术愿景必须深植于基层的泥土里。陈黎明深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展开了为期两个月的密集走访与调研,脚步遍及家家户户、田间地头,数十次与乡亲们促膝交谈。村民办事最头疼什么?网格员上报的信息卡在何处?老人小孩又需要什么关怀?每一个痛点都被他细细记录、反复揣摩。最终,一个覆盖乡村治理全链条、直击痛点的“数治红旗”蓝图逐渐清晰,并于2023年8月完成设计,同年10月正式上线。
如今,“数治红旗”如同一个功能强大的乡村治理“百宝箱”,九大板块精准对应着基层千头万绪:村务审批“无纸跑”,村民公章申请、情况说明开具等事项一键提交,村干部线上审批流转,效率倍增;
“三源治理”防未然,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群众诉求信息汇集一体,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化解;公共服务"指尖达",特别聚焦"一老一小",温情触手可及;智慧农业"新农具",为农户提供病虫害预警、市场行情参考、技术指导信息,助力农业增效。安全生产"驾驶舱":网格员打开专属界面,辖区内企业安全状况一目了然——高危企业、安全企业数量实时统计,哪些企业已完成隐患整改、哪些尚存未整改风险点均清晰标注,巡查重点瞬间锁定。
"以前手机里塞满各种APP,天天忙着'打卡'、'填表'、'拍照',哪还有时间下村?"一位村干部感慨,"现在好了,'数治红旗'一个入口,数据互通,负担轻了,脚上泥土反倒多了起来。"一位负责工业区的网格员指着屏幕上的“安全生产驾驶舱”说:“以前摸排企业安全隐患,全靠腿跑、手写、脑记,容易漏也容易乱。现在平台上一清二楚,高危企业有几个红标,安全企业是绿标,哪些厂子整改到位了,哪些还有‘尾巴’没处理完,全都明明白白。该查哪里、催哪里,心里有数多了,工作量至少减了一半!”
"数治红旗"的成功绝非孤芳自赏。其"安全生产驾驶舱"等核心模块因高效实用,经验已迅速推广覆盖至大陈镇、义亭镇,为更大范围的基层减负增能提供了可复制的"红旗方案"。
从“清廉钉办”的孵化辉煌到“数治红旗”的破茧成蝶,陈黎明始终怀揣一份朴素信念:“数字技术的温度,在于它能否真正抵达基层的痛点,在于它是否以人民之心为心。”身为人大代表,他始终将根须深扎于群众沃土,将炽热的履职情怀转化为破解难题的智慧代码。
在数字大潮奔涌的时代,陈黎明的“数治”实践如一道清澈溪流,冲刷着形式主义的浮沫。他用一行行代码编织的,不仅是高效便捷的治理工具,更是连通代表与群众、承载信任与期待的“数字心桥”。当更多代表如陈黎明般俯身倾听大地脉搏,以责任与智慧激活治理的末梢神经,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图景必将愈发清晰动人。科技之利终将如春风化雨,润泽每一寸充满希望的田野,温暖每一位满怀期待的人民。
(义乌市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