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义乌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千万工程”为统领牵引缩小“三大差距”,紧扣强村富民主题,紧盯项目、资源、人才、机制等要素,多形式监督,多举措助力,绘就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活力足的共富典范新图景。
一是紧盯项目“兴村”,助力乡村产业加快布局。树牢“项目为王”理念,通过听取农业“双强行动”情况汇报、开展执法检查、上下联动视察等方式,助力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多,推动形成以1个国家级红糖特色产业强镇、2个万亩现代农业发展园区、10个“双强”示范畈为矩阵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关注四个偏远乡镇发展情况,连续两年开展监督,助力出台《关于支持四个加快发展镇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意见》,推动在四个镇实施重点项目35个以上。助力“大李祖”先行片区入选全国“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谋划实施81个项目建设,推动李祖周边8个村共同发展。助力农村产业新业态发展,举办农村电商座谈会,视察农村全域旅游、美丽乡村精品线业态植入,助力全市222个电商村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研学”“市场+电商”“众创+旅游”等业态发展,形成森山小镇、李祖村、缸窑村等一批农旅打卡地。
二是紧盯资源“兴村”,助力集体资产盘活利用。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专项调研,主任会议专题听取情况汇报,推动因地制宜盘活村级闲置“三资”,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经营性财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高质量监督推进“消薄”工作,提出加快“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转变等意见。自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谋划“消薄”项目310个,总投资21亿元,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亿元,去年全市所有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以上,70%以上行政村达100万元以上。持续监督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工作,推动出台健全土地增收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等6个配套文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目前,全市已完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57宗、395亩,成交价款4.2亿元。这一改革入选全国“农地入市”典型示范案例。
三是紧盯人才“兴村”,助力“新农人”招引培育。谋划开展“新农人”培训、座谈交流等系列活动,助力出台《义乌市新农人培育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推动乡村人才招引机制不断完善、培育体系不断健全。充分发挥乡村社会治理代表小组和乡村产业发展代表小组作用,专门组织李祖村党支部书记、全国人大代表方豪龙等部分专业代表小组成员前往淳安县下姜村开展结对学习活动,推动李祖村、下姜村深入合作,互促共进,有力助推“大李祖”共富联盟建设。常委会专题听取和审议乡村人才振兴议题,聚焦农创客发展壮大政策环境支撑,建议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扩大补助范围、鼓励评优争先,全力监督推动大李祖国际农创谷建设,提高农创学堂办学规模档次,提升培训软实力,助力打造农创客高地。
四是紧盯机制“兴村”,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认真贯彻省人大《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决定》,依托市、镇、村三级矛调中心代表联络站(点、岗),积极开展“三官一师一员”常态化走进代表联络站工作,助力将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2024年以来推动调解纠纷、解决问题670多件,受理、办理群众来信来访110余件。深化“代表+”机制,依托代表联络站(岗)、基层立法联络站等平台,对市人大常委会24项核心业务下沉,进一步密切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畅通民情民意表达渠道。
(义乌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 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