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兰溪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融入履职实践,创新开展“代表帮扶·情暖民心”专项行动。通过组织各级人大代表下沉一线、结对帮扶、精准施策,着力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推动人大代表履职从“会议型”向“实战型”转变,实现“群众身边事、代表主动办”的良性互动,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精准识别,织密帮扶“覆盖网”
坚持从源头上摸清实情、精准建档,推动帮扶工作从“普遍撒网”转向“精准滴灌”。一是全面摸排建档。联合残联、妇联、团委等部门成立调研小组,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协同社区、村镇干部开展“入户走访月”活动,通过实地察看、面对面交流、数据比对等方式,全面掌握低保户、特困人员、残疾人、困境儿童、孤寡老人等五类重点群体的家庭结构、收入来源、致困原因等关键信息,建立动态化管理台账,实现“底数清、情况明、动态新”。自活动开展以来,已累计摸排建档困难家庭3200余户。二是精准识别需求。代表主动下沉网格、走进家门,围绕康复服务、就业援助、教育支持、住房改善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域,开展“需求侧”调研,区分共性需求与个性诉求。例如,针对孤独症儿童家庭,重点对接康复机构与特教资源;针对有劳动能力的失业人员,侧重提供岗位推荐与技能培训,确保帮扶举措“对准焦点、切中要害”。三是结对联动帮扶。按照“代表所能”与“群众所需”相匹配的原则,建立“一对一”“多对一”帮扶对子,明确帮扶任务清单与时间节点。截至目前,全市共有950余名人大代表参与结对,覆盖所有乡镇街道,实现“人人有对象、户户有联系、事事有回音”。
(二)多元施策,打好帮扶“组合拳”
构建“物质+就业+教育+康复”四位一体的帮扶体系,推动帮扶工作从“输血救助”向“造血发展”升级。一是物质帮扶暖民心。代表积极筹措资金物资,结合“春节送温暖”“中秋慰孤老”等节点开展集中慰问,累计发放米面油、衣物被褥等生活物资价值约180万元,惠及困难群众4200余人次。如云山街道代表小组连续三年开展“暖冬行动”,为独居老人安装防滑设施、赠送保暖设备,获得群众广泛好评。二是就业帮扶促增收。发挥代表所在企业、行业协会优势,设立“代表帮扶岗”,优先录用下岗职工、残疾人员、农村贫困劳动力。如人大代表赵夏清创办的服装厂吸纳230余名困难群众稳定就业;兰江街道依托“共富工坊”开发灵活就业岗位,帮助280余名留守妇女、轻度残疾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超2000元。开展活动以来,全市各级代表推荐残疾人就业300余人。三是教育帮扶筑未来。开展“代表助学·点亮梦想”行动,动员代表携手爱心企业结对帮扶困难学生,提供学费、书本、校车等支持。如人大代表吕丽华牵头捐赠10万元为赤溪中学购置空调、课桌椅等设施,有效改善办学条件。截至目前,已资助困难学子760余名,其中42人考入重点高中、大学。四是特殊群体重点关爱。针对孤独症、脑瘫等特需群体,推动“小鱼渔”“新星计划”等专项帮扶项目落地,通过专业社工介入、康复机构联动、家庭支持赋能,实现“一人一档一策”。如金华市人大代表胡芳带领社工团队对32名孤独症儿童开展持续跟踪,多数儿童在情绪控制、社交能力方面取得明显进步。
(三)健全机制,打造帮扶“闭环链”
以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为导向,构建“摸排—交办—督办—评价—反馈”全链条工作机制,确保帮扶工作不走过场、不打折扣。一是清单化管理。制定《人大代表帮扶履职清单》,明确每名代表“提供一个岗位、落实一次资助、开展一次慰问、解决一个难题”的年度“四个一”任务,实行“履职档案+帮扶日志”双记录,推动帮扶工作可量化、可追溯、可考核。二是项目化推进。对产业帮扶、设施建设类项目实行“进度上墙、责任到人”,如横溪镇渔塘村仓储中心项目在代表跟踪督办下,提前两个月完工,投产后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三是闭环化评估。引入第三方评估与群众满意度测评,围绕“响应速度、办理实效、群众反馈”等维度开展百分制打分,对得分低于80分的项目启动“二次督办”,推动17项滞后工作限期整改。同时,将帮扶成效纳入代表年度履职评价体系,作为评优评先、连任推荐的重要依据,激发代表履职内生动力。
(兰溪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委 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