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人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不断擦亮优秀文化金名片

日期:2024-07-26 17:17:36 来源:​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浏览量:​
分享:
     

近年来,义乌市人大持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监督,积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声发力、建言献策,切实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力打造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义乌窗口。

一是注重职责落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检查,进一步助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责任落实,推动政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非遗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推动非物质文化机构建设。2024年义乌市下拨非遗财政经费117万,比上年度增长34%,建成义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义亭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共设立乡村非遗馆、展览馆、展示厅及传习所50余处,覆盖每个乡镇(街道)。

二是注重特色打造。听取关于创建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工作情况汇报,推动相关部门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加快改革创新,提高非遗产品品质,打造非遗品牌。听取全域旅游发展情况汇报,推进非遗保护传承与婺剧、乡村振兴、教育研学、文旅融合等相结合,培育“非遗+”特色产业、打造非遗IP、丰富非遗传播数字化手段等,打造具有义乌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新局面。推进非遗与产业的深入融合,培育18家市级非遗工坊,今年1--5月非遗工坊销售总额约5亿元,推动开展“流动书场”进文化礼堂、“哆唻嘻”非遗市集、“非遗少年说”等品牌活动。

三是注重培育提升。听取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建设情况的汇报,开展初唐四杰文化研究交流,推动朱丹溪中医药文化和骆宾王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以探索研究保护措施为突破口,不断推进非遗名录体系的建设,颜乌的传说、义乌东河肉饼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六批浙江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道人峰茶”、“丹溪红曲酒”、“义乌红糖”工坊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遗工坊名单,截止到目前,共有义乌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164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6项、金华市级56项。

四是注重传承人培育。组织人大代表开展非遗视察,提出注重对传承人的培养,加大资金扶持奖励力度,提高补助标准,奖励优质非遗项目等建议,推动出台《义乌市文化精品和文化人才扶持奖励办法》,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奖励标准。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等活动,鼓励“非遗进校园”开展活动,激发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今年18家非遗工坊总补助26万元,有24所学校列入市级非遗教学传承基地名单,编写的《少年非遗说》非遗普及读物深受学生欢迎。

五是注重氛围营造。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活态传承,推动创新性发展,增强群众的非遗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发动人大代表与非遗传承人、文化工作者和基层群众沟通,提出“关于加强‘颜乌的传说’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的建议”“关于举办高质量朱丹溪文化节的建议”等非遗保护传承相关意见15条,交办相关部门落实,切实推动建议转化为成果,努力推动颜乌的传说、傅大士的传说等省级非遗项目升级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文化艺术节等开展非遗活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义乌市人大办  冯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