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义乌市人大每年举办电视“问政”活动,以“民营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数字经济创新提质”等主题,通过“代表问、政府答、媒体督”的方式,问出良好社会效应,成为一道推动政务公开的独特风景。
一是着眼全覆盖,“问政”渠道畅通参与更广。在年初媒体征集人大年度重点时,一并征集“问政”主题,同时通过义乌电视、义乌商报、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公布活动预告,让全市市民广泛知晓,营造氛围。2023年,专门邀请议政会代表和信息光电、传统制造业、供应链企业同市场经营户代表参与数字经济“问政”,进一步提升了“问政”意见内容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激发了不同群体、不同行业参与助力三个“一号工程”的热情。
二是着眼全过程,“问政”实现闭环成效更大。“问政”活动得到市委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和市政府班子领导全部参加,以活动层级提升促进“问政”实效提升。现场询问环节结束后,由代表、现场企业家代表等对回答部门开展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现场通报。对满意度靠后的单位,人大结合视察、执法检查、部门评议等活动,开展“回头看”,进行持续跟踪监督,形成从提问、追问、整改、督查、反馈的闭环。
三是着眼全方位,“问政”市镇联动声势更强。义乌市人大下发《在全市人大代表联络站推行“问政面对面”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每个镇街每年人大在代表联络站开展“问政”2场以上,在全市形成市镇街联动、各镇街互促共进的良好氛围。今年以来,各镇街人大围绕数字经济、营商环境、对外开放,形成了助推三个“一号工程”的强大声势。
四是着眼全天候,“问政”数字赋能监督更便。通过完善人大民情快递的应用,市民、代表可以对政府的三个“一号工程”工作随时提出意见建议,打造24小时全天候“问政”平台。问题建议由相关部门限期办理,办理结果向代表、群众及时反馈,可评价、可追溯。市人大通过对问题建议深入梳理分析,形成参阅件,报市委、市政府研阅。
(义乌市人大办 骆钦 朱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