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市人大紧盯预算绩效护好政府“钱袋子”

日期:2023-02-15 14:28:24 来源:​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浏览量:​
分享:
     

近年来,永康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健全预决算、政府投资项目以及国有资产事前调研、民主决策、事后监管的全口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机制,促进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升政府决策水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建立科学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一是推动建立预算目标审核机制。从“完整性、相关性、全面性、可行性、可衡量性”五个方面入手,由财政部门先对新一年预算部门单位项目支出开展绩效目标审核,充分分析投入经济性、绩效目标合理性、实施方案可行性,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下一预算编审流程,切实提高绩效目标编制的科学、规范、高效。人大财经工委通过监督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组织机构、资金保障条件、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分析潜在的风险,从源头避免政策、资金、项目的低效无效。二是推动建立绩效运行线上监控机制。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推进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一体化,编制监控流程,制定项目实施进度、预算执行情况及目标完成情况等内容的填报标准,促进监控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发挥绩效监控在预算管理中的“探头”作用,加强对政府重大投资工程、重点民生实事、惠企产业政策实施情况的全过程绩效评价,通过关注政策执行是否与绩效目标一致、政策预计效果的实现进度及趋势、服务对象满意度,以及政策实施环境变化情况等,对政策实施的预期绩效和实现可能作出总体研判。三是推动建立绩效自评和抽评相结合机制。永康市自评覆盖2021年度78个预算单位2115个预算项目,实现绩效自评主体、资金项目、结果反馈三个全覆盖。在自评后组织开展绩效抽评,抽评项目数230个,占自评项目数的10%以上。针对政策实施前后的效果和政策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前后比较分析,重点关注财政政策完成的效率、效益、公平,实现纠偏、总结、推广的目的。

二、助力政府“钱袋子”发挥最佳效益。一是单刀直入指明问题。组织预算绩效专项视察,瞄准“支出讲求效能、管理讲求效益”的目标,深入分析预算绩效评价,全面、系统总结重点项目绩效评价结果,理清关键脉络,提出7方面34个问题,立足绩效视角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认知、行为根源,全面复盘分析,限期完成整改和举一反三总结教训。二是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实行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相挂钩,对评价中发现绩效不佳的政策、项目,该减则减,该调整则调整,将评价结果紧密结合参考运用到部门预算编制。三是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针对国有资产管理增效,有计划定期听取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组织开展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等专项视察,推动解决胜利街拆迁安置地块权属不清、王染店安置区地块被占用出租、原陶瓷厂厂区土地使用低效、气象局原资产“垂直管理与地方管理国有资产置换脱节”等问题。在城市有机更新中,调研提出纳入拆除范围的国有资产妥善处置建议,确保2021年以来193宗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随着国有土地出让中“竞配建”实施,中标房产开发公司将新建成约定面积房产移交政府,及时提出视察意见,确保了这批新资产及时纳入国有资产管理,发挥最佳效益。

三、促进财政政策制订广泛吸纳民意。一是把基层单元作为开门决策的“民意场”。广泛发动人大代表和市民参与2023年全省民生实事征集,短短一周时间,市民参与人数超10万。由人大代表和公职人员带头,按要求在城乡宜居、助残帮困、就业创业、养老服务、文体旅游、便民服务、医疗卫生、婴幼儿托育、教育助学、社会安全、交通出行各个栏目中,认真选择最关心的10个急难愁盼项目,并积极提交宝贵建议,起到了引领市民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大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代表们在永康市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提交277件意见建议中,不少意见建议提到要关注预算资金绩效,如投资绩效更优的路网建设,打造部分重要道路立交路口、提升农村饮用水质量等。二是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融入数字化改革时代潮流,贯彻省委数字化改革决策部署,奋力推进人大数字化改革的阶段性成果,用数字化开启人大履职新模式。发挥数字化改革牵引撬动作用,推动基层民主监督流程再造、制度重塑、履职增效。在499个大小选区全域展示代表码、联络码,丰富拓展闭会期间代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推动全天候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全链条收集处理意见建议,使政府决策更加民主、科学,从而不断提升预算绩效。


(永康市人大财经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