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新征程上,我市深入实施共富共享品质生活行动,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富民惠民安民,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加快打造更多具有金华辨识度和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
今年市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聚焦“民生共富共享”,围绕“三大中心”建设,针对文化、教育、健康等话题积极建言献策,让共同富裕现代化都市区的幸福底色更加亮丽。
提升八婺文化软实力
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文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变量”。
去年,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浙江中西部文化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文化强市建设有了更具体的实施路径。“文化是城市之魂,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市人大代表何恃坚表示,要擦亮地域文化标识,打造具有金华辨识度的文化高地。
何恃坚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一是加快推动万年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聚焦制约上山文化遗址保护和申遗的堵点难点寻求工作突破。二是大力实施千年宋韵文化研究工程,构建婺风宋韵的挖掘、保护、提升、研究、传承工作体系,提升“浙学之源”的影响力,保护传承八婺历史文脉,打造“婺风宋韵”品牌。三是加大弘扬百年红色基因薪火行动,擦亮“真理味道、信仰之源”的政治优势,让红色精神绽放时代光芒。四是打造金华火腿、东阳木雕等一批有影响力和辨识度的地理文化标识,建设一批浙江中西部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地标,打造中国戏曲传承发展的婺剧模式,擦亮“文化+影视”金名片等。
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既是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年我省民生十大实事之一。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766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为居民提供体系化、多样化、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受到群众的喜爱和好评。
“但是,我们也发现该项目面临较大的后续运维压力。”市人大代表盛晶说,这样的民生项目建好更要用好。为此,她建议,出台相关保障激励政策,把“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项目纳入市级年度财政预算,并明确县(市、区)合理设置财政配套资金的标准等。建立运行高效的考核机制,明确市级部门、县级部门、乡镇(街道)的不同权责,探索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等多种参与形式。注重质量和地方特色,加强内容和队伍建设,提升“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文化礼堂是文化地标,更是“精神家园”。2022年,我市文化礼堂建设实现500人口以上村全覆盖,既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元素。
然而,面对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目标,文化礼堂建设还有待提升,存在品牌特色不明显、长效机制不健全、文化供给不平衡等问题。
如何进一步发挥我市农村文化礼堂精神共富的作用?市政协委员潘轶斌提出建议。比如,推进传承和创新,提升文化礼堂的生命力。既要开展本土特色文化挖掘研究,使文化礼堂成为展示民间艺术、戏曲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所,又要积极探索更加多元的文化礼堂“新业态”,形成 “文化礼堂+旅游”“文化礼堂+非遗”“文化礼堂+产业”等“文化礼堂+”新模式。
又如,加强引入和吸收,提升文化礼堂的影响力。潘轶斌提到,建立一支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吸纳不同阶层的人员参与文化礼堂活动;鼓励和吸引便民中心、医务站等更多党委政府部门的优质资源入驻到文化礼堂;吸引多形式公共文化产品进入农村文化礼堂,积极承接各类有影响力的活动。此外,他还就“完善管理和保障,提升文化礼堂吸引力”等方面提出建议。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去年,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通过实施教育发展、教育项目、教育改革、教育治理、教育队伍“五大争先”行动,到2026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基本建成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教育强市”育英才,深化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做好义务教育“双减”“双控”后半篇文章。
对此,民进金华市委会建议,统筹协调,推进“双减”政策一以贯之。坚持“双减”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统筹协调,在政策制定、财政保障、监督执法等方面充分发挥各工作专班部门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严厉打击隐形变异培训行为,聚焦学科类培训转入“地下”、换个“马甲”逃避监管等问题,健全排查整治长效机制。
“还需要通过提升新建学校建设标准,提高功能教室设计配比,为开展课后托管服务提供更多场所支撑;调整优化师资供给,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编制城乡统一、区域统筹和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专项资金薪酬和奖励机制;提高作业质量,让作业从‘控量’走向‘提质’等多方面努力,构建学校教育全新生态。”民进金华市委会认为。
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市人大代表祝响响扎根基层教育20多年,她建议创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培育模式。
振兴乡村教育,实现教育共富,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首位。去年,我市实现教育共同体建设全覆盖,以“学校管理一体化、教科研学一体化、教育装备一体化、师资配备一体化、评价考核一体化”为标志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运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补足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对此,祝响响建议,通过深化顶层设计、健全制度体系、依托智慧教育,不断培育乡村教师队伍。例如,支教方式可以更丰富,城区支教老师不仅仅局限于教好一个班,更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开展一线研讨,带好一支乡村教师队伍;聚力抱团要有机制,成立“工作室”“研修坊”“成长营”等专业发展团队,建构名师服务群体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市人大代表徐锦生今年关注了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他认为,做好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是提高教育公共资源均等化服务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也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服务的重要举措。他建议,要落实规上企业家和企业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保障,积极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城镇学位资源,通过积分等方式,按梯度供给公办的优质学位;让有多样化教育需求的企业家和企业务工人员群体自主选择公办或民办学校安排子女就读,享有同等的入学政策。
高水平建设“健康金华”
浙江中西部医疗中心建设,事关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都市区和人民群众福祉。今年市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关注如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民盟金华市委会调研发现,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些不足和短板亟须补齐。比如,基层医疗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或主管部门申请物资、药品临时调拨难,基层医护人才结构长期失衡,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治疗能力缺乏信任等。
对此,民盟金华市委会建议,成立区域性物资和药物储备基地,建立基层医疗机构间库存物资临期(药品滞销)流转制度。依托家庭签约医生、乡镇网格员、村居健康联络员(或村干部)构建网格化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发挥“哨点”作用,主动识别“重症患者”并及时提供救治。要通过招聘、订单委培等模式引入新生力量到基层医疗队伍,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将“情感留人”转化为 “接地气”的人才“绿卡”待遇。选派基层医护人员脱产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医共体(医联体)牵头医院专家下沉。
“一老一小”关系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市政协委员朱安美建议,要从“社会政策、成长空间、发展环境、公共服务、权利保障”等方面,探索出台育儿补贴政策,实行一、二、三胎梯级补贴,切实降低生育成本、养育成本、教育成本,让一孩、二孩、三孩家庭获得满意的社会支持保障措施。
朱安美建议,充分利用现有服务设施,综合利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食堂、妇儿驿站,联合部门、企业、社区、民间组织、志愿者等力量,对接老人幼儿现实需求,提供形式多样、灵活便捷的托养托育服务,减轻家庭照料负担,完善“一老一小”民生保障。
应对人口老龄化现象,积极发展医养结合是重要途径之一。当下农村不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部分农村老年人急需健康养老服务,而乡镇医疗和康复团队相互独立,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又不养病人。
对此,市人大代表陆苗青提交了《关于让医养结合惠及更多农村群众的建议》。她提出,加大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新建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也可因地制宜,让卫生院托管养老院并设立医养中心,还可以让乡镇卫生院利用闲置病床设置老年人家庭化病房,开展医疗养老。“多管齐下,增加有效供给,目的就是让更多老年人享受物美价廉的医疗保健及生活照料服务。”
陆苗青还建议多方形成合力,打造医养结合队伍,鼓励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促进人才流动,加强对医养结合机构医护队伍的培养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希望能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让医养结合惠及更多农村老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让老年人健康幸福地安享晚年。”陆苗青说。
(来源:金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