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市人大“四个赋能” 激发基层人大新活力

日期:2023-11-01 17:29:11 来源:​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浏览量:​
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积极发展基层民主”的重要部署。省党代会和省委全会提出了加快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高地的具体目标,对如何加强基层人大工作也作出了明确要求。自去年以来,兰溪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省、金华人大常委会部署要求,以基层单元建设为总抓手,通过体系、业务、代表、特色四个方面创新赋能,不断激发基层人大活力,夯实基层人大民主阵地,真正让基层人大运行动起来、实起来、活起来、强起来。

一是体系赋能,让基层人大“动起来”。面对基层人大工作主责主业弱化、目标动力不足、工作标准不一等问题,坚持抓基础、强组织、重实效的导向,通过制度+标准+考核的体系化建设,让基层人大运行有据可依、有的放矢。强化制度供给。市委高度重视人大工作,出台《中共兰溪市委关于推进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人大基层基础建设,加强乡镇(街道)人大组织建设,按规定配备好乡镇(街道)人大主席(主任)、副主席(副主任),配备人大秘书。同时市委转发《兰溪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的实施意见》,以强有力政策支撑推动基层单元建设落到实处。常委会印发《人大街道工委工作清单》,系统梳理制定《乡镇街道人大工作手册》,进一步完善代表亮身份、建议意见办理、参与立法、学习交流、履职评价、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站等6个方面制度。建立乡镇街道人大工作交流例会机制,为乡镇街道人大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开展提供有力制度支撑。强化标准运行。系统构筑1(市代表联络总站)+16(乡镇街道联络站)+N(特色功能站)的基层单元组织架构,创新落地“一屏二码三员四室五功能六制度”基层单元建设标准,明确联络站点位布局、硬件设施、功能配置等要求。以智慧人大应用场景为依托,通过视联网、监控全覆盖,实现“一窗统揽、一键抓取”,形成“总站引领、基层联动、特色活动”的运行体系,管理指导基层代表联络站规范化运行。县乡两级建立联络站活动“年计划、月安排、周落实”制度,有效推动基层单元运行常态化。强化考核驱动。在市委年度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设定基层人大工作专项分值,有力提升基层对人大工作重视程度。制定出台《基层单元运行管理“三大指数”考核评价办法》,依托金华人大基层单元“三大指数”智评体系,根据兰溪实际,科学设定多维评价指标,常态运行代表联络站运行活力指数、代表履职评价指数,用数据说话,以实绩排名,按照“红黄蓝”三色动态管理,对代表联络站和市人大代表进行考核评定,每季评选通报季度之星,获评三次以上的作为年底评比优秀履职代表、先进基层人大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激发联络站活力和代表主体作用。目前已评选出市人大代表“季度之星”82名,人大代表联络站“季度之星”15个。

二是业务赋能,让基层工作“实起来”。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变革重塑人大核心业务机制流程,做到核心业务、工作力量、应用场景“三下沉”,不断延伸人大工作触角,扩大代表群众参与人大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核心业务下沉。围绕人大参与立法、监督、决定、代表履职四大核心职能,梳理形成“4+35+N”总站下沉事项清单,具体设置115条进总站活动。明确乡镇街道人大联动开展事项28项79条,以清单式为基层人大导入具体、可操作的活动事项,充实了工作内容。明确各委室任务分工,负责具体业务的联系指导,从根本上解决基层人大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年开展城市停车场建设及运维管理情况专题询问,在进总站征求问题建议的基础上,兰江、云山、上华等街道同步征集相关问题建议30余条,推动解决部分城市停车场收费不合理、泊位资源浪费、免费停车位不足等问题,切实回应群众所呼所盼。工作力量下沉。深化落实“三员进站”制度和代表坐班制度,每个代表联络站设置站长、副站长、专职保障员、政情咨询员、民情联络员。以总站为例,排出坐班值班表,每月1名常委会副主任牵头负责,每周1名工委主任带班、1名委室副主任以下机关干部值班,每天2名省、市、县代表坐班,政情咨询员、民情联络员根据工作需要进站参加活动,乡镇街道人大参照执行,解决了基层代表联络站“形在神不在”的问题。全面落实“一府一委两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站制度,推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下沉一线,去年累计进站200余批次,其中局长进站110人次,帮助解决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焦点问题90多个。应用场景下沉。上下贯通省、市、县三级数字化应用系统,全面铺设主题活动、参与立法监督、代表联络站管理、民情民意收集处理、督政议事“六大基础模块”。在此基础上,深化督政议事功能,特色打造“政府决策我来评”应用场景,构建县乡两级政府决策事项“选、督、评”全过程监督体系,打通市政府OA系统,实现重要政策和工作进度自动抓取,监督支持政府中心工作落实落地。全面启用部门工作评议“兰智评”系统,构建“选、定、审、评、督”五步法,形成评议微报告,实现县乡两级代表参与评议全覆盖,评出了刚性和实效,推动政府组成部门依法行政水平有效提升。

三是代表赋能,让基层单元“活起来”。人大代表是人大工作的主体,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搭平台、优服务、建机制、抓规范,不断拓宽履职途径,有效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代表联系群众更紧密。深化落实“双联系四联动”智联体系,落实“代表亮身份”“代表码上办”等工作机制。通过“代表码”“联络站码”,实现代表联系群众“全天候、零距离”。突出“群众码上提,代表马上办”闭环落实,通过“分层收集、分类处理、分级交办、分情答复”,使代表联络站成为汇集民情民意主渠道。截至目前,通过代表码收集民情民意5800余条,有效意见建议900余条,近百个群众重点反映问题得到落实解决。代表履职参与更主动。聚焦代表助力三个“一号工程”主题活动,专题设置安全生产、文明城市创建、营商环境优化、深化“千万工程”等四大主题,发挥代表专业、资源、经验等优势,助力重点工作顺利推进、难点问题破题攻坚,进一步激发代表履职活力。截至目前,已形成工作清单44份、问题清单27份、建议清单8份、成果清单4份。如人大永昌街道工委聚焦“一号改革工程”,探索建立“项目专员、助企指导员、招商牵线员”的招商引资机制,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一号改革工程”保驾护航。目前已促成在谈项目11个,总投资12.5亿元;推动1名国家级人才项目专家全职落地同力铝业。代表作用发挥更凸显。广泛开展代表小组活动,组建金华市代表小组2个,兰溪市代表小组18个,乡镇(街道)代表小组68个,根据兰溪实际组建纺织、水泥、农业、新材料等市级专业代表小组,帮助解决“民生事”,同心共谋“发展事”,真正做到聚民智、惠民生、解民忧。如马涧镇成立了以15名人大代表(杨梅种植大户或销售大户)为核心的代表杨梅产业专业代表小组,每名代表联系10名以上梅农,提供技术扶持、拓展销售渠道、共同增收致富。今年省人大代表倪晓军的杨梅产业联盟销售额达到了800万元以上,联系的每户农户收入增加一倍以上,各级代表帮助镇域内的梅农平均增收30%以上。

四是特色赋能,让基层品牌“强起来”。拓展深化代表联络站功能,真正让基层人大成为发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前哨阵地和一线窗口,打造具有兰溪人大辨识度、显示度和影响力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建设工作品牌。总站引领显成效。在总站常态化运行的基础上,创新深化“五个活动日”品牌,周一至周五依次为“业务下沉日”“局长面商日”“法律宣讲日”“主题活动日”“选民接待日”,以创新深化“五个活动日”品牌,激活新时代人大工作“源动力”。如“局长面商日”通过问题交办单机制,解决了一批如建筑垃圾清运、学校路段出行安全、违章搭建等民生事项。结合“千名代表听百庭”特色抓手,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法律宣讲日”活动30余场,受益乡镇(街道)人大代表2700余人次,企业1000余家。开展市长·代表面对面系列活动,邀请市长进总站开展关于民生实事项目的意见征集座谈,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今年邀请分管医疗卫生领域副市长进站面商,推动解决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精品打造有亮色。强化工作创新,以“一镇一品”为目标,重点突出精品示范引领作用,构筑“品牌引领、精品带动、基层联动”的工作格局。今年,重点建设云山、永昌、水亭、马涧等4个精品代表联络站,以“精品”思路带动“品质”建设。如人大云山街道工委今年在辖区探索实施“群众吹哨、代表报到”品牌,形成一套发现问题、吹哨预警、代表报到、多方协同、精准处置的办事体系,让基层问题暴露在萌芽阶段,解决了多起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肠梗阻”民生小事,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马涧镇人大在代表联络站设置代表直播间,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代表直播助农、代表话履职、代表讲堂等活动,目前该站已举办直播活动20场,网上在线10万余人次。尤其是杨梅采收时节,举办代表直播带货销售5期,有效帮助梅农增收致富。探索创新强实践。在完成开发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和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基础上积极探索,明确将开发区人大工作纳入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工作范畴,加强开发区预决算审查及预算执行情况、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等事项的监督,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政策实施效果。探索人大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融合建设,进一步拓宽代表履职渠道,充分展示开发区各级人大代表履职情怀和履职成效。搭建立法联系点“1+6+16+N”工作架构,通过规范化建设,有效发挥代表联络站“直通车”、民意“连心桥”、法治“推进器”作用。

(兰溪市人大办 董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