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后宅街道自开展街道人大和建设试点工作以来,紧扣联络站点建设主线,结合街道推出系列举措做好代表联络站接待群众来访工作,充分发挥了基层代表联络站化解信访问题,解决群众困难的积极作用,受到义乌社会各界关注和认可。
一是科学建构“1+5”站点集成体系。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方便群众的原则,后宅街道在街道中心镇区设置1个人大代表联络站,同时在其周边的方塘、金鹤等5个中心村设置人大代表联络点。织就由中心带动全域的代表服务群众的网络。联络站点全部建在热闹街区醒目地段,方便群众上门办事。
二是建立代表驻站值班制度。为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和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及诉求,后宅街道将辖区内22名市、县两级人大代表、20名街道议政会代表纳入人大代表联络站点。联络站每日必有一位代表值班,联络点每月15日有代表接待群众。为了避免群众来访遇上不同值班代表而反复阐述自己情况的“麻烦”,后宅街道将人大代表每月值班时间表予以公告,方便群众找代表。
三是贯彻“访调结合”工作法。为了让群众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磨在萌芽,后宅街道针对32个行政村、12个小区、6个社区和4个工作片,将群众来信来访事项处理程序划分为村、社区(工作片)、街道三级,通过导访的方式分级进行调处。截止目前,人大代表联络站点已化解“调解型”来访63件,须交办有关业务科室解决后答复的“受理型”来访20件,其中已妥善解决的19件。“访调结合”工作法运用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节省了工作成本。
四是整合资源形成联动格局。后宅街道大力推行“党委—支部—党员”三级组织联动,将街道新农办、信访办、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的骨干力量和律师事务所、学雷锋协会的专业人士整合为一支“隐形”队伍,作为随时辅助人大代表答复群众的“智囊团”。这支队伍与驻站人大代表和议政会代表开展日常业务互学,共同提高服务群众、化解信访难题的本领。街道同时成立政情、民情联络队,随时采集基层社情民意,随时上报联络站点,目前已收集近200条有效信息。由此切实形成以代表联络站为中心,街道各方资源合理推进工作的良好格局。
五是深化信访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围绕“初信初访”,后宅街道力求做到让群众最多跑一次,一次不行的由联络站点代表上门解决。通过陪访、约访的方式让群众不跑冤枉路。同时建立“代理信访人”制度,在得到信访人授权的前提下,由联络站点工作人员“代跑”,并将结果告知信访群众。
(义乌市人大办 张旦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