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深化“千万工程”情况的调研报告

日期:2019-10-30 17:47:43 来源:​市人大办 浏览量:​
分享:
     

金华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前段时间,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在张荣贵副主任带领下对我市千万工程情况开展了调研。本次调研,我们走访了大部分县(市、区),听取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实地走访察看“千万工程”建设情况,与乡镇、村干部,人大代表等进行座谈交流听取意见。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千万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3年以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实施千万工程,从环境整治起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历经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四个阶段,形成了整体推进、不断深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通过持续十多年的努力,全市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有较大改变,农村文化、精神文明建设也有较大提升,同时也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大花园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大力推进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发生质的变化。各地积极编制完善村庄布局规划、建设规划,形成了相互衔接配套的规划体系;坚持从点上典型示范带动开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全域推进整治工作,推动我市美丽乡村从盘景向风景、一处美向全域美转变。整治内容从初始的穿衣戴帽、拆除三房’”到实现五化,再到推进垃圾分类、生活污水治理等,内容不断拓展,内涵不断深化,基本实现了治乱美化、生活垃圾分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赤膊墙粉刷四个全覆盖金东区、浦江县成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全市创建了一批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乡镇、特色精品村、A级景区村,农村人居环境发生质的变化。

(二)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明显提高。各地坚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积极实施康庄工程、农民饮用水工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电气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了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住房安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十百千”工程等项目实施,全市大部分农村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近一半行政村建立了文化礼堂,完善了乡村文化娱乐设施,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保护修复濒危古建筑,一批历史文化村落、历史文化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推动农村产业多样化发展,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千万工程”的持续深入实施,培育和创造了大量的美丽资源,为探索多业态发展乡村经济奠定了基础。乡村旅游成为重要增长点,全市拥有乡村旅游点700多个,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点)284个。2018年全市农家乐接待游客3263万人次,营业收入23.4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了3.83倍和5.45倍。农村电商领跑全省,累计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站2700多个,培育电商专业村251个。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利用千万工程建设带来的客流和商机,通过景区经营、物业经营、配套服务以及联村建设消薄项目等途径,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消除工作基本完成。

(四)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了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格局。各地坚持“千万工程”实施一把手负责制,将其纳入党政领导绩效考核,每年召开一次建设现场推进会;建立了各部门农村环境整治跟进制度,协同建设美丽乡村;各乡镇集中精力财力,推进农村发展和建设各种项目的实施;各地农村也在政策和示范效应等因素感召下,主动性、积极性极大提高,乡村振兴战略得到普遍认同,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建设美丽乡村的氛围越来越浓。

二、我市深化“千万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千万工程建设正在不断深化,其中也存在不少矛盾问题。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任务仍然很艰巨。农村环境整治虽然成效显著,但应该说仍然是阶段性成效,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县域之间推进不平衡,无论是环境整治还是生活垃圾分类等,覆盖面和整治深度都有不少差距。有的地方点上出彩,面上环境不乐观;有的村庄村口很漂亮,但村内依然很乱;许多地方空心村改造等老大难问题并没有去触碰;一些地方农民建房仍然一堵了之,住房困难户的建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乡村的本色保持和特色创新不明显,一些乡村建设存在城市化、同质化的现象。

(二)农村环境整治、公共设施、公共服务长效管理维护体制机制建设滞后。比较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现象,一些项目存在长效管护难以为继的现象。长效管护制度不够健全,没有实现常态化、制度化;有的项目虽有法规制度,但执行不够到位,如“农村垃圾分类管理条例”部分县(市、区)施行还不够到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财政资金保障不够,再加上集体经济普遍薄弱,长效管理维护经费不足。有少数村贪大求洋,自行盲目建设,贷款搞建设,造成后期管理维护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

()美丽乡村美丽经济转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转换的模式、途径,也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整体效果还不是很理想,有许多问题亟待破解。转换的路子不宽,由于缺乏发展定位、缺乏指导引导,许多地方存在盲目发展、跟风发展等问题;由于缺乏人才支撑,后续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市场化运营模式转换不快;瓶颈制约明显,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或政策不连续或政策执行不到位,如规模经营农业设施用地政策执行不到位,堵了后门,但前门开的不足,制约了农业产业以及农旅结合乡村产业发展。

()村庄撤并后的融合问题制约乡村发展和建设。去年组织实施的行政村规模调整,对打破村域界限,整合各类资源,促进高水平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不少村合并后并心并财并规划缓慢,融合发展进展不快。有的村干部思想站位不高,只顾原小村利益,整体融合发展考虑不多,村民对新村的认同感、归属感不强,导致工作合力不够;一些村财务上没有集中统一,自然村财务仍然单独核算,造成了自然村有钱、行政村没钱的尴尬局面,影响村庄工作和建设;原有村庄规划实施程度不一样,利益本就难调整,融合发展的新村规划又滞后,导致新村民生事业、村庄改造等项目建设形不成合力。

()总揽统筹、协调推进的机制仍需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加强总揽统筹,部门协同推进,是过去千万工程建设的重要经验,也是过去千万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机制。但目前这一机制有所弱化,一方面是基层反映,农业农村综合部门缺少统筹协调的手段和能力;另一方面是有的地方认识上有些偏差,如认为农村环境整治已经多年,美丽乡村建设已经差不多了,等等思想,淡化了协调推进观念。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进一步深化了“千万工程”的丰富内涵,对统筹协调、协同推进机制的要求更高,应该认真研究以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

三、对进一步深化我市“千万工程”的建议

千万工程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工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千万工程的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紧扣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不断深化我市千万工程建设。

()立足生态宜居,全面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一要持之以恒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各乡镇、村都要坚持一个规划抓到底,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抓出成效;要按照普遍化、普惠化要求,抓好农村环境整治,使绝大多数村得到洁化、美化。二要着力深化提升,深入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抓好美丽庭院、美丽乡镇和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争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乡镇。认真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宣传和实施使面上能更均衡推进,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水平三要重视乡村风貌特色化建设,分类明确集聚提升村、城郊融合村、特色保护村等的建设要求,因村因地制宜,抓好实施。四要研究农村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加大土地等要素保障力度,加快空心村改造,解决农村住房困难户建房难问题。

()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完善长效管理维护体制机制。要强化制度保障,全面梳理农村环境、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长效管理维护法规、制度的短板,有必要立法的要提出立法需求,加快推进法规的制订和完善;对已有法规、制度的,要以全面均衡实施为目标,抓好贯彻执行。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体系,推动标准化运维全覆盖。要强化物质保障,扩大政府对长效管理维护的财政投入面,实现项目建设与设施管护同步谋划实施;要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参与管理维护;积极探索农户付费、村集体补贴和政府补助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三要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各个项目、设施的管理维护主体,明确工作责任,健全完善“谁受益、谁管护”的责任机制。

()着力增收富民,努力做好美丽乡村美丽经济的转换。《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2022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万元的目标。对照这一目标,我市全市平均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但有五个县(市、区)有较大困难。各级政府要加强谋划,从“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换入手,加快乡村产业发展,不断拓宽农民群众增收致富路径。一要加强指导服务,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科学定位、科学规划,引导乡村产业因村因地制宜个性发展,引导农民按市场规律有序发展,避免一哄而上。二要着力美丽乡村产业植入,要拓宽思路,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带来的人流物流,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农产品市场。三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完善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政策,有效突破农业科技人才政策管理禁锢,加大扶持“三农”力度;建立完善乡村产业发展土地、金融等资源要素优先保障机制,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向农村流动,积极落实规模经营农业设施用地政策。四要完善发展机制,建立完善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利益机制,避免“富了老板、穷了农民、弱了集体”。

()做好村庄撤并后半篇文章,推动美丽乡村再上新台阶。各地要明确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半篇文章的牵头单位和各部门职责,建立工作专班,及时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一要加快新规编制促融合,加大对新村规划编制的投入和指导,以新村规划统筹协调推进项目建设,同时要优先保障新村用地指标、建设经费,推动新村优先实施农村更新改造。二要加快村财统一推融合。摸清原村集体债务的底数,帮助行政村逐年逐步化解,积极探索开展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到人的改革,推动村集体三资融合。三要以提高村干部的能力素质强化融合。村庄撤并后,村子大了,人口多了,事务更多了,发展和建设的任务更重了,对村干部的工作能力、眼界胸襟等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加重视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合并后的村干部教育培训,提高村干部的工作能力水平,提高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村庄加快融合发展。

()进一步加强总揽统筹,完善综合协调、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千万工程的持续深化,需要在坚持强化政府引导作用的前提下,发挥好各方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要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县委书记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工作上,落实县(市、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职能。要创新管理服务方式,不断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放管服改革,研究制定适合农村实际的项目审批和资金使用指导意见,加大项目和资金整合力度,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率。要充分发挥建设主体作用,用激励机制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用利益机制调动农民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增加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