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先
铺展金华改革开放的画轴,最夺目的是金华人用浓墨重彩描绘的城市化变迁图。在城市化道路上,金华人始终踏着改革开放的节拍,循着城市化的主旋律在大步追赶,砥砺前行。笔者以为,我们在全省虽称不上“领跑者”,但我们确是不争的“争先者”,追忆一下城市化和城市建设的轨迹,无疑将让前人欣慰,给今人启迪,催后人奋进。
一、“群马拉车”的小城镇各具特色。1985年6月,金华撤销地区建制改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面对“小马拉大车”的现实,金华既实施城市扩容,跨江发展战略,又着力发展小城镇。
金华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于1981年底启动编制。撤地建市前,地委书记董朝才主持会议,听取城市规划编制情况汇报。并作出重大决策:市区要跨金华江向南发展。据《金华日报》1984年11月13日报道:按照地委、行署领导的意见,根据金华市的实际,经过反复调查研究,经地委、行署同意,金华市确定了在婺江以南建设新城区的方案。总面积7.34平方公里。市区从1985年起,拉开了江南新区建设的序幕。1986年9月14日,省人民政府批准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同意市区主要向金华江以南发展,人口规模近期14万,远期20万左右。同年11月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动员大会。经过几年努力,跨江发展取得突破,双溪西路、金华宾馆、青少年宫、中医院、汽车客运中心等一批建设项目成为江南新区建设的开篇之作。
由于历史的原因,市本级经济总量和财力相对较小较弱,为改变这种与市管县体制不相适应的状况,市委、市政府在调研的基础上,于1986年7月17日召开了全市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乡村城市化、农村现代化是建立我国合理的城乡结构的一条重要途径,要求以发展的观点、战略的眼光,搞好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小城镇的功能和辐射能力。
金华市上述举措,引起了上级媒体的关注。新华社浙江分社汪祖高、许群等记者专程来金华采访。因工作关系,我曾陪同他们采访,参与了稿件讨论。最终形成了两组稿件:一组是以《“群马拉车”各献绝技——金华市小城镇建设调查》和《发展小集镇必须改革现行农村行政管理体制》为题,以大内参的形式,分别刊于新华社第2225期和第2238期,并标注此件增发浙江省委王芳同志。另一组由新华社发新闻通稿,报道金华市加速建设小城镇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内参稿介绍了一批不同类型的建镇模式:有厂乡挂钩城乡结亲的马涧镇、发展小商品市场建镇的稠城镇、发展旅游建镇的方岩镇、劳务输出返回资金建镇的巍山镇等。
二、浙江省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定位。继金华城市第一轮规划之后,第二轮城市总规于1997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两轮规划对金华城市的定位都是浙江省中部的中心城市,而非跨区域的中心城市。这一定位极大地限制了金华城市发展规模和功能定位。
1998年秋,时任省委书记张德江对城市化问题的一则批示,点燃了浙江城市化的热情,省计经委着手编制《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其间,我在市计委工作,意识到需趁此机遇,争取将金华城市定位提升为浙江省中西部中心城市,两者虽一字之差,却有本质区别。市计委成立课题组,形成了《金华中心城市定位与培育对策的研究》的课题,并争取将原定在杭州召开的浙江省城市化发展战略研讨会移至金华召开。1999年1月,省内外专家学者会聚金华共议城市化,同时召开金华中心城市定位咨询会。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等专家积极建议把金华培育成为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继杭州、宁波、温州3个城市经济圈后,建成浙江中西部城市经济圈。《中国经济导报》《浙江日报》《浙江经济日报》等媒体争先报道,第一次报道浙江将形成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四个城市经济圈。这次会议形成的共识为正在编写的《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对金华的定位提供了有力支持和重要依据。
1999年12月,省委、省政府以正式文件印发《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把金华定位为“浙江中西部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并指出:“浙江中西部地区目前尚缺乏有足够影响力的中心城市,而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看,培育中心城市的任务已相当紧迫。从区域条件、经济基础、文化优势和历史因素等方面看,对金华应优先加以重点扶持。同时加强周边城市群建设,发挥群体优势。”
这一重要表述,从全省区域发展战略与城镇体系布局的高度,提升了金华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并且为省委、省政府之后提出建设金义都市区提供了强有力的城市发展内在逻辑。
在这期间,金华城市建设值得录存的有三件大事:第一件,金华经济开发区于1992年7月1日成立,于翌年2月由省政府正式批准,开发面积9.6平方公里,并于同年11月与金华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并轨运行。第二件,市委、市政府于1992年6月召开市、区机关干部大会,提出近期全力以赴实施“一二三四五城市规划”即一桥(双龙大桥)、两站(铁路新客站和汽车客运中心)、三区(金华经济开发区、双龙风景区和铁路新站站前区)、四路(改造和新建八一路、双龙路、人民路和婺江路)和建五个交易市场。第三件,金华工业园区于1999年完成前期规划、评审和申报工作,于2000年全面启动,园区规模为18平方公里,相当于原开发区范围的2倍。从而为金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提供了发展空间。
三、浙中城市群的提出和崛起浙中。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出现,是城市化进程中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浙中城市群最早提出并见之于市委文件的是1991年6月召开的中共金华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同年4月,时任省委书记李泽民参加在磐安召开的全省扶贫工作会议之后,到金华调研指导工作,在双龙宾馆与时任市委主要领导谈话时,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即在浙江中部形成以金华市区为中心,由兰溪、东阳、义乌和永康组成的小城市群。笔者在场记录,意识到这是事关金华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随后将这一设想写进市第二次党代会工作报告,列为“兴市”目标。
浙中城市群和金华作为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崛起,与金华市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和实施是密不可分的。
2000年4月,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后,市人大常委会向市委、市政府建议,抓紧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其理由:一是由于城市快速发展,1996年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预期目标将提前基本实现;二是金华城市定位已从“浙中中心城市”上升到“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使其在全省的战略定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三是金华已进入工业化中期,推进城市化、城市群体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应顺势因时地规划新的蓝图。
2000年9月1日,市人大召开由全国、省、市、区四级人大代表参加的城市规划座谈会,与会代表纷纷建言献计,建议重新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使之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导向性,并就人民广场扩建、三江六岸绿化带营造、燕尾洲开发规划、双龙风景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等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由于工作关系,我参与了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及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的编制、论证和审议工作,深感这次修编取得丰硕的规划成果。规划重新定位了金华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重新勾画了城市框架,重新设计了城市功能和城市印象,具有三大亮点:提出了建设21世纪宜居环境和生态城市目标,“一中两翼两三角”的生产力空间布局,以及“三纵三横三环”的城市主构架。规划成果还荣获全国城市规划成果二等奖。在2002年市人代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吸收采纳了规划成果,还提出了“北控、南延、东拓、西进”的城市空间发展方向。
通过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金华城市规模、功能和风貌为之大变。尤其是随着市区行政区划的调整,婺城、金东两个新区的建设,工业园区的开发和城市二环线的建成,极大地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使之具有大城市的承载力和都市区的雏型。
四、进入构建金义都市区的新阶段。2005年,在市第五次党代会和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将“发展城市群,建设新金华”和打造“金义主轴线”确定为发展战略主线。
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把浙江省城镇空间结构主体形态确定为“三群”(环杭州湾、温台和浙中城市群)、“四区”(杭州、宁波、温州以及金华—义乌都市区),并作为浙江产业拓展和升级的主要载体和我省参与全球竞争的国际门户地区,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金华在全省战略布局中的地位。
2012年初,新一届市委提出了在金东“金三角”重新规划建设金义都市新区的构想,以及产城融合、田园风光、智慧城市的规划理念,引起了社会热议。我曾向市委主要领导建议:金义都市区非合二为一,而是经济上功能上相互融合的金华、义乌市区的联合体,是浙中城市群的同一内核,或者说双核心是浙中城市群的显著特征;建立共建金义都市新区的联动机制,举全市之力,捏指成拳,相向而行等。我撰写了《试析金义都市新区之战略定位》一文,刊登于《金华日报》3月27日“金义都市新区建设大家谈”专栏。文中写道:“利用新区地处两城中间的区域优势,利用丰富的黄土丘陵资源优势,利用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政策优势,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建设金义都市新区,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一篇扛鼎之作,一个两全双赢之策。它可以减轻、疏解原有城市扩容的压力,可以弥补、填充老城区功能的不足与缺陷,可以增强都市区的辐射力和牵引力……”
据我所知,多任金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曾有过在金义之间的傅村、孝顺区块做好文章的设想,以促进金华、义乌相向发展。如今,金义都市区正崛起在金义发展轴线上。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市区的带动和乘数效应必将日益显现。
(作者为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