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日报楼盼 盛游)作为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市两会承载着百姓对增进民生福祉的无数期盼,它是社情民意上传下达的聚焦点,更是代表委员履职尽责的大平台。纵观今年市两会,代表委员对民生倾注了极大热情,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
近年来,我市学前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学前教育还相对薄弱,离老百姓对幼儿园的质量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市政协委员赵晓颖建议,要真正把学前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当前的困难和问题;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和捐资助园。同时,建立困难家庭子女入园补助机制,确保每个幼儿都能接受学前三年的教育。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对婴幼儿的托管、教育成为二孩家庭面临的难题。”市人大代表邵国菲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将托幼机构的场地、师资、卫生、消防安全等建设纳入社区规划;多渠道培养托幼机构服务人才,保证托幼机构的保教保育人员持证上岗。
“学生放学早、家长没下班”一直困扰着众多家庭。市人大代表赵小仙建议,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开办“四点半课堂”。比如,通过“政府家庭共买单、公益为主经营为辅”的方式保障课堂经费,学校师资为主,外聘师资为辅,确保师资稳定。
“从硬件条件来看,政府这些年加大了投入,薄弱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跟上来。现在的问题主要是软件,如何让优质师资合理分配到各学校值得深思。”市人大代表、金华荣光国际学校校长徐锦生说。他建议,通过集团化办学,让优质师资在集团内部合理流动,以骨干教师带动其他老师,提升集团各所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同时,可以借鉴浦江县将山区学校和城区学校捆绑考核的做法,倒逼其共建共融共享共赢。
新高考改革方案实施后,许多普通高中面临师资不足的问题。对此,市政协委员黄龙飞建议,一是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力度,增加高中教师编制;二是改革教师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教师“县管校聘”;三是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实现区域普通高中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四是发挥地理优势,加大对师资严重不足学科教师的培养。
深化医药卫生综合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双下沉、两提升”工作,推进分级诊疗,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服务组织建设。不过,目前我市分级诊疗试点进程中出现了诸如首诊老百姓不愿意去、医疗服务能力“短板”凸显、双向转诊不通畅等问题。
市政协委员施莉建议,要以慢性病为突破口,带动其他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等普通疾病诊疗“下沉”社区。与“慢病先行”相配套的是,创设由大医院专科医师、基层家庭医师和健康管理师共同组成的“三师共管”团队服务模式。在她看来,慢病管好了,并发症、合并症的医保费用将大大节省,“三师共管”将医院与社区、疾控中心三方联动,有效构建了上下一体的服务机制和模式,在推进分级诊疗改革的同时,增强了慢病防控成效。
市人大代表朱晓芳说,从我市目前医疗现状看,优质医疗服务下沉的深度还不够。她建议让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来破解这些问题。上级专家要定点、定时到基层送诊以提升服务能力,加强临床专科建设,形成特色科室或者特色专科。基层医师到上级医疗机构进行一定时间的学习,提升基层医疗能力,让更多病人信赖,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局面。
“公立医院应当体现出公平性、非营利性,而不是看到什么科室发展得好就盲目跟风,发展专科。这不仅浪费财政资源,更挤占了民营医院的生存空间。”市政协委员吴铭建议, 政府部门应科学合理调控资源,支持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合作。同时,要根据各地区的人口密度和医疗需求,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避免出现类似工业行业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再去库存的被动局面。
市人大代表蒋晓萌说,当前我市医药流通行业存在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盈利水平低、地方保护严重、竞争力弱等问题。他建议,相关部门要支持本地医药商业企业相互协作,打造我市的医药商业龙头企业,联合重组小型医药公司,形成实力较强的医药配送中心。如能实现,既可降低医药配送环节的成本,降低医疗机构对急、险用药需求的配送风险,又能逐步提高我市医药流通行业的集中度,最终促进我市医药健康产业健康成长。
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
随着社会老龄化日益加剧,“空巢老人”大量增加,他们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虽取得较大进展,但同广大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市人大代表杜高英建议,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各级政府部门不仅要在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上重视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还要在资金投入上对养老服务机构配套设施予以倾斜。在资金筹集方面,应走社会化发展的路子,一方面积极鼓励、扶持、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另一方面也要提高进入门槛,加大监管力度,以提高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
“从总体上看,我市社区养老事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短板。”市政协委员施展建议,应加快推进老年群体养老服务模式改革。具体来说,要以社区为单位,建设日间照料中心。特别是要考虑一些行动不便、子女又不在身边的孤寡独居老人,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可实现“送餐上门”“送服务上门”。同时,探索公益志愿模式,满足老人多元需求,可以充分利用8890平台优势,为有需求的老人配备“一拨灵”专用话机等智能设备,帮助老人解决突发困难。
市人大代表韦晓声建议,应将养老和医疗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医养结合”的养老方式延长老人寿命、减少病痛。比如,充分整合资源,拓宽“医养结合”供给渠道,鼓励经营状况不佳医疗机构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机构转型;在实力较强的三级医院,设立医养结合病房,探索公立医院养老套餐式服务新模式;鼓励规模较大、老年服务需求缺口较大的养老机构通过委托经营、联合经营等方式,吸纳有经营资质的医疗机构参与运营管理,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针对社区老年群体开展家庭出诊、家庭护理、特需服务等延伸性医疗服务。
“既要关注老有所养,也要关注老有所学。”市政协委员周永红建议,一是以社区为单位,建立老年人培训中心,开设适合老年人的兴趣班,如棋类、舞蹈、摄影、戏曲等等;二是由政府部门牵头,发动社会爱心力量,建立一支专门的师资队伍,分期分批深入社区开展专业教学。
持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连根筑魂”的民心工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市科技文化广场,推进非遗馆和数字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发展收藏文化事业,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育一体化。
“邀请国内知名传统文化专家、团队,到金华举办浙中优秀传统文化大型公益论坛,广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不失为当前我市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举措。”市政协委员沈根新建议,浙中优秀传统文化大型公益论坛可以由党委政府主办,民间团体、企业或学校具体承办;地点设在市文化中心或老体育馆、新体育馆;按照论坛不同的主题,安排不同的对象参加,比如党政机关干部、农村社区干部、教师、学生、企业主等等。
“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不是‘秀’文化,而是文化内涵的提升。”市政协委员徐建丽认为,特色文化挖掘是当下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把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为乡村“文化地标、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点。她建议,首先要组织专家开展农村文化礼堂调研,特别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做法加以提炼与宣传,真正把这项工作办成群众满意的惠民工程。其次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和推动机制,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古村落保护、居家养老、“中国梦”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丰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内容。三是建立网络技术平台支撑机制,用“互联网+”建设文化礼堂,吸引青年群体的关注与参与。
市人大代表熊德华说,随着电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痴迷纸质书的市民越来越少,图书馆里大量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了资源闲置和浪费。他建议,以“图书馆+”的思维打造与时俱进的图书馆。比如,“图书馆+书店”,在新华书店内开辟书籍借阅专区,供读者借阅;“图书馆+单位”,相关单位部门设立内部“阅读馆”,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图书馆+社区”,结合文化礼堂建设工作,充分考虑社区,尤其是农村百姓的阅读需求,在基层创设“文化阅读”场所;“图书馆+公共场所”,在公交车站、医院、银行、政府办事大厅、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设立“公共阅读角”;“图书馆+互联网”,创建互联网电子图书馆,将图书馆里的优质纸质书资源转化为电子资源,供市民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