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携手克时坚 追赶发展再加速

日期:2016-02-29 00:00:00 来源:​金华日报 作者:​吴振荣 张帅 王妃 潘浩然 浏览量:​
分享: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广大中小企业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如何加快政府转变职能、如何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如何帮助企业积极应对“晕车”等各种不适应状况,是摆在政府面前一个个亟待破解的难题。“要善待企业、关心企业、帮扶企业”,“要把实体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中一句句加油鼓劲的话语,一条条实实在在的举措,让与会者特别是来自实体经济领域的代表委员们心底暖流涌动。他们普遍表示,有了党委政府的关心关爱,大家对金华“走在前列 共建金华”的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同时也对政府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协调三次产业 加快转型升级

过去的五年,我市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实现“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服务业占比达50.7%,提高7.6个百分点。代表委员们在发言中对此多有赞誉,也对今后进一步补齐短板、加快转型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建议。

应炳兴代表说,回顾“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有几个亮点十分突出。一是网络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二是国际贸易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工业经济在结构性改善中不断推进,四是经济社会发展平台进一步完善。当前应重点关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三个问题:一是工业产品供给有效性不断下降,二是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三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与难度在不断加大。为此,在经济新常态下要高度重视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制造业和工业永远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任何时候不能放松;要高度重视发展新经济,寻找电商、旅游、医疗、境外购物等新的需求热点;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注重引进高端人才。胡季强代表说,金华的产业结构决定“工业强市”不能动摇,工业目前还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但当前工业企业面临的困难很多,希望市政府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破解僵尸企业、不良贷款等难题,为走在前列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当前许多工业企业存在产能过剩、出口下滑、产品性价比优势不明显等问题,企业经营发展面临许多困难。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三去一降一补”工作任务,积极关心企业、帮助企业,成为不少企业界代表委员的心声和呼声。葛炳灶代表说,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重视程度,研究采取措施为企业减负,增强企业发展信心。要采取扶大帮小、一产一策、金融支持等服务举措,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和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范承喜代表说,企业面临许多实质性困难,政府应该出台一些减税、降费等利好措施,给企业信心。要鼓励各县市培育一批优秀企业,以更高标准组织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打造“金华制造”品牌。曹红光委员说,许多因产能过剩、资不抵债而本应及时清退出局的“僵尸企业”在不愿或无力自行完成清算的情况下,无法及时有效地导入司法破产清算程序予以清退,以致当前实体经济“僵尸企业”大量存续。他建议政府部门要变被动接招为主动出击,导入司法破产程序,破解“僵尸企业”问题,力争实现“重整改造一批、清理淘汰一批”的目标。

作为市场大市,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电商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金华部分传统市场发展举步维艰。如何加快传统市场的优化布局、兼并重组、转型升级?洪钢华委员提出了“互联网+传统市场”的思路,即传统市场需要在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突破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他认为,要通过政府搭建、市场自建或电商平台资源开放等多种形式,引导传统市场积极向线上拓客、引流,推广互联网工具及大数据应用,推动传统市场电商化和本地O2O建设,提升消费体验。同时因势利导,鼓励传统市场改造,激发传统市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释放出传统市场的新潜能。来自义乌的代表陶府盛则表示,义乌的根本是市场,要坚持“兴商建市”战略,在当前市场受经济下行和电子商务冲击形势下,要切实采取可行措施,整合市场行业资源,切实降低经营户经营成本;要完善市场体系,补齐日常购物、零售的“短板”,丰富日常生活服务类市场。

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388.88万人次,旅游消费25.63亿元,均位居全省第四,这也是我市旅游经济主要指标首次跻身全省前四。在“两会”上,如何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张林安代表说,要把加快休闲旅游发展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使旅游业在五大产业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要因势利导把全金华市的旅游资源和平台都串联起来,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姜玉芳代表说,要充分利用金华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要推动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共建旅游经济圈;加大营销力度,共拓旅游市场;共享旅游服务,共用旅游数据;注重共融发展,共树旅游品牌。

陈兴兵委员说,由于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在农业供给侧依然存在着技术、产业、文化、市场、品牌等五大短板,需要政府部门全力助推转型升级。他建议有关部门在后治水时代,要当好农业技术服务员,强基础、优品质,完善为农服务体系,让抛荒土地“绿”起来;当好农业产业辅导员,补短板、促转型,加快农业产业融合,让传统农业“美”起来;当好农业文化创意员,办节会、重品位,加大农业创意推广力度,让沉睡的土地“站”起来;当好农产品市场引导员,搭桥梁、建网络,畅通农产品营销渠道,让农业在互联网的风口“飞”起来;当好农业品牌助推员,引人才、强主导,做好农业全域发展的“十三五”规划,让农业唱响时代发展的主旋律。陈伟国代表说,粮食生产和安全要引起重视,基本农田要避免种植大型苗木情况,保护好耕地质量。雷永金代表说,生态循环农业最大的短板在于用地指标缺乏,化肥和农用抗生素用量过高,政府要予以高度重视。

转变发展思路  优化政府服务

进入经济新常态后,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是各级地方政府的新课题之一。传统招商模式一般都从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着手,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大支撑作用。但传统的招商模式主要依靠人脉、感情或短期获利来找项目、引资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地政策环境的同质化与开放性,让招商引资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制约,在此背景下,政府如何转变思路、谋求发展成为了新课题。童星桦委员通过对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调查了解后认为,招商工作不仅要关注“项目型”的传统招商模式,更要重视“资本型”为主的现代招商模式。也就是说,要更加注重通过引进外地大型基金、证券、风投等资本类企业来支持本地资本类企业做大做强。一方面,通过政府搭台,形成股权投资基金集聚地,不但能引导PE或VC类企业的资金大批入驻,还将有利于把本地分散的资金整合起来,在政府产业基金的引导,投向本地有前景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使资本和实业得到完美的结合。另一方面,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引进了现代企业先进、规范的治理模式,最终把优质企业推向资本市场,实现当地企业、资本类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的多方共赢。

郭金林委员提出政府要积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引起不少企业界代表委员的共鸣。他说,企业是一个政府税源细水长流的保障,是解决大批人员就业的基础,因此要高度重视当前企业面临的困难。首先,政府要给企业送温暖。现在企业日子难过,一方面当然主要是依靠企业自救,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政府的关心扶持。希望政府部门多走访企业,了解企业状况,提供政府信息,让企业有问题有地方可以咨询,有矛盾可帮助协调,有困难可以帮助解决。其次,要做好融资服务工作。希望市政府按照省政府相关政策,组建对众多企业真正有效的担保公司,用四量拨千斤的功效解决互保担保链风险问题,使企业轻装上阵,重获新生。再次,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制定政策要更加接“地气”。要深入了解企业详情,而不是蜻蜓点水了解表面。二是加大力度减轻企业负担。减税清费是关键,也是对企业减负的最大支持。三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切实落实非公经济“新36条”,打造宽松的市场环境。

陈梦蝶代表说,总体上,近年来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稳步推进,行政审批程序得到进一步优化和简化,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办事环境逐步改善。但目前一些部门仍一定程度上存在办事手续繁琐、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既有损政府的形象,也与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初衷相悖。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审批过程中要实行程序化管理,办件信息即时公布,使审批行为进一步透明,审批时限进一步压缩,审批效率进一步提高,以此加强服务型政府职能的转变。华伟跃、邵钦祥、韦晓声代表对此也表示认同。他们说,虽然现在简政放权、简化程序推行力度比较大,但还是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现象,甚至有基层群众反映现在办事比过去还难,归根结底,这是由于部分部门领导、办事员缺乏担当意识,怕承担责任,因此政府有必要花力气抓好干部队伍建设,有效破解这一顽疾,进一步提升素质,增强履职为民意识。何时金代表说,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重审批”为“重管理”,重视企业发展需求,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创新氛围,培养企业提升与国际接轨的能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