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华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摘要)
一、2011年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战略主线,着力稳增长、抓转型、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全市和市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448亿元和465亿元,分别增长10.5%和10.3%。
———全市和市区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86亿元和47亿元,分别增长19.1%和20.2%。
———全市和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874亿元和195亿元,分别增长21.5%和17.9%。
———全市和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1089亿元和266亿元,分别增长18.9%和19.6%。
———全市和市区出口分别为151亿美元和21亿美元,分别增长24.3%和21.8%。
———全市和市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1877元和11227元,均增长16.4%。
———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593元,增长14.2%。
———全市和市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分别为68665人和14570人。
———全市和市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2.81%和2.89%。
———全市和市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3%。和3.6%。。
———全市和市区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二氧化硫(S02)排放量预计均能完成预期目标。
———全市和市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预计均为1.45%。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5.6。
一年来,我们围绕市委的决策部署和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狠抓落实,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突出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一产、二产、三产结构调整为5.1∶50.9∶44.0。一是现代农业发展良好。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全市粮食总产量89万吨,蔬菜产量92.1万吨。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二是产业集群培育进一步加快。大力培育超千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省级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589亿元,增长27.2%。《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获批。新列国家、省级科技项目378项,新增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8件、浙江名牌产品24只。三是服务业较快发展。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1077亿元。实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国家战略,探索“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抓好5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电子商务、现代商贸、物流会展、服务外包等行业发展良好。
(二)突出统筹协调,浙中城市群加速建设。一是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全市人均GDP达8100美元(按户籍人口计算);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存款余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居全省第1位、第2位和第4位;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实现“赶超进位”,增幅均列全省第2位。二是加快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330国道兰溪市区过境段改建等工程完工;杭长客专、金温铁路扩能改造、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进展顺利,东永高速、永康市垃圾焚烧发电工程等一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三是完善城市群协调机制。《浙中城市群规划》获省政府批复,城市群轨道交通等规划编制全面启动。成立了浙中城市群规划建设委员会,促进浙中城市群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落实。四是着力推进“精品城市”建设。加快实施市区“洁化、绿化、美化”行动计划。通济桥拼宽改造等工程基本完成,中国婺剧院、市体育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湖海塘、多湖、石门农场等区块规划有序开展。
(三)突出项目工作,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一是坚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编制完成重大建设项目“十二五”规划,计划总投资5166亿元。安排年度重大前期项目30项,浙能金东天然气热电联产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安排年度重点实施类项目160项,实际完成投资18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1%。强化工业项目实施,完成工业投资463亿元、增长23%;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完成房地产投资206亿元、增长26.1%。二是着力拓宽项目融资新途径。全年实际引进内资161亿元、增长21%;实际利用外资2.33亿美元。全市新增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584亿元;6家企业成功首发上市,1家上市企业实现再融资,共募集资金33.7亿元;市区发行企业债券申报材料已上报国家发改委。三是切实提高项目监管水平。健全政府类投资项目决策机制,严格执行“5+X”制度。完善重大项目稽查制度,确保重点工程建设质量。
(四)突出服务创新,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一是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完成,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有序推进,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基本完成。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推进预算编制改革,推行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和公务卡制度。清理规范政府融资平台。二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深化机关效能和工作作风建设,打造服务型政府。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切实为企业和项目单位解决资金、用地等问题。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三是加强内外开放合作。支持重要产品出口基地、出口品牌、境内外营销网络建设。开展婺商回归。实施“走出去”战略,全年企业境外投资1.5亿美元。加快融入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抓好四省九地市合作与对口帮扶援建工作。
(五)突出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抓好村庄整治、农房改造、污水处理、安全饮用水等工作。开展横店镇、佛堂镇全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实施新一轮水利建设。二是就业和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全市新增地方财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支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通过中期评估;完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医保“一卡通”全市联网。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1425套。高度重视残疾人、困难群众帮扶、救灾救济、孤残保障工作。三是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加快。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抓好婺文化研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基本完成。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抓好环境保护、社会管理创新、国防动员、安全生产等工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受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赶超发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要素保障、节能减排、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很大,农业增效和城乡居民增收难度较大,浙中城市群统筹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上述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2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工作措施
按照政府工作指导思想,并与“十二五”规划纲要相衔接,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全市和市区生产总值均增长10%。
———全市和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均增长15%。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其中市区增长16%。
———全市出口增长12%,其中市区增长13%,义乌市增长15%。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其中市区增长10.5%。
———全市和市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
———全市城镇和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10%。
———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2万人,其中市区1.3万人。
———全市和市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以内。
———全市和市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6%。以内。
———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5%,其中市区为1.55%。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内。
———全市和市区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均完成省定目标。
为实现上述主要预期目标,要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型国际化和创新自主化,促进发展与改善民生相结合,科学发展与赶超发展相结合,工业强市与商贸富市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和协调性。具体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要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消费需求,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一是强化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抓好金台铁路、杭金衢高速公路拓宽、金华西客站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确保330国道改造金华段等项目完成前期工作。今年全市初步安排重点实施类项目238项,年度计划投资224亿元;完成市体育中心、中国婺剧院、永康至磐安公路磐安段等项目的建设,抓好杭长客专、金温铁路扩能改造、金武公路金东段等一批项目的实施;加快市区五百滩、多湖、燕尾洲、湖海塘等重点区块的开发。二是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深化浙中商业购物中心和商贸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高品质核心商圈和特色街区。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启动金华中国名品中心和金华世界名品中心建设。完善城乡市场流通网络体系。三是努力保持出口平稳增长。加大出口基地、出口品牌建设。抓好机电等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出口。开展“百场展会拓市场”活动。加快推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方式。
(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要立足加快转型、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着力推进自主创新,降低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工业强市”战略,推动现代五金、现代小商品、棉纺织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5个省级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鼓励发展实体经济。二是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商贸富市”战略,培育壮大一批特色市场,加快建设一批新市场群。做大做精旅游产业。加快服务业品牌培育,扶持一批重点服务业企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三是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三农稳市”战略,以农业“两区”建设为抓手,抓好“米袋子”和“菜篮子”工程,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经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四是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五是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强能源消耗总量、能源消耗强度“双控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低效企业。开展“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抓好金华江流域“531污染防治工程”。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
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一是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推进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推进工资集体协商,落实最低工资标准。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二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强财源培育和地方税费征管。健全地方税收保障长效机制。加强财政绩效管理,严控行政运行成本。三是加强就业和保障工作。着重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人员、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创业的政策扶持。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妥善解决养老保障历史遗留问题,抓好住房保障工作和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四是认真做好人口计生工作。深入开展免费婚检和免费孕前优生检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五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强重要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和储备体系建设。完善市场和价格调控。加强民生价格监测和收费监管。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六是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统筹抓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加快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深化“平安金华”、“法制金华”建设。
三、突出重点,加快推进“赶超发展、浙中崛起”
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全力抓好扩大有效投资、浙中城市群发展和重点领域改革工作,为加快推进“赶超发展、浙中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扩大有效投资。一是加快产业平台建设。组织实施《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和三个产业功能分区规划;抓好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实施义乌国际生产资料市场等一批项目建设;支持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省级开发区整合提升。二是强化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实施“浙(婺)商回归”与“央(省)企对接”工程,抓好中国有色矿业、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长江三峡集团等一批央企合作项目建设。三是加大重点产业投入。组织实施500项重点工业项目,确保工业投入600亿元以上;努力促进房地产投资平稳增长。四是完善项目推进保障机制。开展领导干部“下园区、联项目”活动,加快推进园区发展和项目建设。努力缓解要素瓶颈制约,强化项目工作考核和稽查监管。
(二)大力推进浙中城市群发展。一是加快实施“群城聚市”战略。落实浙中城市群规划,加快编制浙中城市群生态绿道及旅游一体化等专项规划。抓好浙中国际机场、城市群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突出各县(市、区)特色,构筑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加强与规划协调区及周边地区的统筹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二是加快建设金义都市新区。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地编制都市新区战略发展规划。大力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对以都市新区建设为重点的浙中城市群发展的支持。创新开发机制、要素保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努力打造高新产业集聚、金融商务繁荣、科教文卫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的最具国际化、最具现代化、最宜人居住、最具活力的新城区。三是加快形成城市群同城效应。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金华市区要深入推进“三化”行动计划,打造“精品城市”。引导其他各县(市)发展各具特色的精品城市。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加快城乡统筹一体发展。
(三)抓好重点领域改革。一是深入实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试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实施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管理等配套监管政策。加快“网上商城”、“义乌港”和航空口岸建设,争取设立保税物流中心。推进改革试点三年实施计划。努力争取“特区”帽子和“特区”政策,使改革试点政策惠及浙中城市群各县(市、区)。二是扎实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制定出台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推进9大重点行业发展,以及5个省级和31个市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抓好商务部家政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武义旅游综合改革工作。推进国内贸易综合改革。三是统筹推进各项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金融改革、义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大力培育小城市和中心镇。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合作开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