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县人大:开展城乡饮用水安全专题询问(2图)(施先苗)

日期:2013-09-10 00:00:00 来源:​磐安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作者:​施先苗 浏览量:​
分享:
     

磐安县素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的美称,但也时常遭遇“没水喝”或“喝不上安全水”。一方面,全县水源大多属地表水,时空分布不均;另一方面饮用水设施建设滞后,贮蓄量较小。水资源短缺、水生态脆弱、水管理落后等问题已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为确保人民群众有水喝、喝上放心水,近日,磐安县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举行联组会议,就全县饮用水安全情况开展专题询问。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列席会议的县人大代表和群众代表就水源地保护、水源工程建设、水质监测、农业面污染、二次污染防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询问,磐安县人民政府、县环保局、县水务局、县卫生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建设局等主要负责人应询。

各司其职管好源头水

“保障饮用水安全的首要问题是水源地安全,从水源地控制水质,可以节约后续加工成本,降低水价。磐安县目前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还存在哪些问题?将采取哪些措施保障水源地的水质安全?”有委员进行询问。

环保局长回答说,磐安县饮用水水源总体安全,但确实存在着水源保护区居民下山移民安置、保护区内无环评建设和养殖场等隐患及农村面源污染等问题。“下一步,将严格按照水源地划分落实责任,定期进行环评、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同时会同农办、农业局等部门,加大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办主任针对下山移民问题回答说:“水源保护区内行政村和自然村整体搬迁是解决饮用水水源安全的根本措施,目前,水库淹没区及生态敏感区已列入搬迁规划,享受下山移民补助政策。下一步将参照生态敏感区有关政策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下山移民搬迁措施。”农业局局长就采取重视化肥限量、农药限毒、畜禽的生态化养殖等措施解决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作了应询。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请问林业局如何做好我县水源地森林资源保护并提高森林的水源涵养能力?”有委员直截了当提问。

“完好的森林植被是饮用水安全重要保障,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当今世界普遍采用的水资源保护手段。而现在部分集镇饮用水水源地森林资源缺乏有效保护手段。林业部门将通过扩大公益林建设规模、实施林地保护、提高针阔混交林比例等方法提高水源保护的实效。”林业局长回答。

“新建的马蹄坑水库库尾和横山拦水坝边上两个驾校,已对城区饮用水造成影响,请问县政府有无具体搬迁时间表?”有群众代表提问,分管的副县长表示,县政府已研究驾校搬迁事项,限期今年12月底完成,具体由县环保局、交通运输局负责,水务局、安文镇政府配合。

筹措资金建好自来水

“今年是百年一遇的高温干旱之年,我县的许多村庄溪水断流,群众生活困难,请问县政府如何应对? ”有人大代表提问。

“一是筹集资金,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城区饮用工程之一的花溪水库已启动建设,台地水源工程之一的市岭下水库和新城区备用水源工程的虬里水库已开展前期工作,11个集镇供水工程及395个分散式供水工程已完成改造,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山塘整治78座,基本解决城区外356个行政村(493个自然村)有水喝的问题。二是针对特殊天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俭、后调度,保重点、顾一般’的原则,加强供水供电管理;投资万元,部分地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使旱情得到有效缓解。三是针对水源严重不足的乡村,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寻找水源,实施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对少数饮水特别困难村,还组织力量送水上门。”分管副县长回答说。

“台地是今后磐安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要彻底解决台地群众的饮水困难,须实施台地一体化供水,请问县政府,在此有何考虑?”有人大代表问。

分管副县长回答说:“分两步走,一是建设水源工程,计划用四年的时间建设市岭下水库。二是再实施工业园区到市岭下水库的饮水工程,待条件成熟后启动实施台地一体化供水。”

“磐安山高坡陡,水源工程建设面广量大,请问职能部门如何筹措资金,加强城乡饮用水工程建设?”有委员问。

“一是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项目规划上报工作,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二是用融资方式尽可能向一些政策性银行争取更多的低息贷款方面资金。三是对财政性资金进行整合,年初在预算中尽可能考虑多一点,如农村饮用水长效管理专项资金,水质监测专项经费等。”财政局长回答。

水务局局长说:“目前,能争取到的资金很少,主要是山塘整治和省重点小型水库补助资金。下一步,重点是筛选相关山塘建设项目向上编报并积极争取,计划通过3-5年的努力,解决一批急需解决的农村饮用水源问题。同时积极争取骨干水库补助资金,如花溪水库等。”

“林业部门主要是通过扩大公益林建设规模和提高源头地区生态补偿标准来争取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林业局长说。

加强管理供好干净水

有委员提问:“近年来,县政府大力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基本解决了全县群众喝水难问题,然而,由于管理、资金和技术等多方面原因,许多地方和许多时候还喝不上干净水,对此,政府有无具体措施和办法?”

分管副县长回答说,针对“有水管不好”问题,县政府已责成有关部门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用水管理,实施严格的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推进水资源科学有序开发利用;三是加大农村饮用水工作考核力度,将农村饮用水水源工程建设、饮用水管理工作,纳入乡镇创业承诺项目,列入乡村干部的责任目标考核内容;同时加强对乡镇水管员的管理考核。针对“有水用不安”问题,县政府将责成有关部门安排水质监测专项经费,并通过检测报告制度,提高检测效果。

“去年,县人大常委会开展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检查,提出确保工程建得好、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的要求,请问职能部门如何开展工作的?”有委员问道。

“一是建议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农村饮用水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二是建议把饮水管理工作列入乡村年度重点工作进行考核;三是会同县财政局、县农办,确定专职管理员,四是计划分四年时间对全县249个分散式供水工程安装消毒设备;五是建立水源地巡查制度。”水务局局长回答说,“目前各项工作已基本就绪,多数措施已落实到位。”

磐安县农村饮用水水价普遍偏低,一般在1元/吨以下,然而部分群众还是想不通,拒绝交费(认为一来是喝自己造的水库里的水,二来喝水收费是城里的事)。农村饮用水收费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饮用的管理,影响着饮用水质量的提高。有代表就此提问。水务局局长表示,目前部分集镇水厂已试行承包经营管理,采取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运作方式。下一步,将对农村单村供水工程开展调研,确保合理收费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单村供水工程市场化管理模式,把农村饮用水工程引入“合理收费、自负盈亏”的市场化经营轨道,达到以水养水的目的。

为了改善水质,近年来,磐安县投入巨资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和管网建设,解决了部分自来水管网老化、锈化问题,2012年县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7次主任会议专题听取了城区饮用水和污水管网改造情况汇报。有委员提问:“请问县建设局在减少二次污染方面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效果?”

“为减少饮用水水质二次污染,县建设局加快管网改造,同时实施水厂工艺提升”。县建设局长表示,将严格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加强城区饮用水水质检测,同时为避免屋顶水箱对饮用水水质的二次污染,改屋顶水箱放水为直接供水。

卫生局长补充说,二次供水确实非常重要,过去是水箱,现在是直接加压,合格率逐步提高。卫生部门将进一步加强监督指导、检查监测,继续会同住建部门继续做好管理工作。

持之以恒用上放心水

分管县长在综合性表态发言中说道,“县政府将以秀美乡村建设为契机,全面开展新一轮农村饮用水管网建设改造工作,着力解决农村饮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明确表示,以水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护好生命之水。计划用两年时间,治理和监管好每一个污染源,保护好“四江源头”的生命之水,深入开展 “双清”行动和“三边三化”活动,加快主要河流和相关水系的治理力度,完善河道保洁长效机制,扎扎实实地提高县境内主要河流、水库的水质。以饮水工程建设为抓手,蓄好惠民之水。县政府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和加强饮水水源工程建设,上马一批大项目,实施一批特色项目,通过充分蓄水调剂、水资源均衡配置,从根本上解决“有水喊渴”问题。通过几年的努力,真正发挥和显现我县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使我县成为用水无忧的“生态蓄水池”。以水质监测提升为抓手,用好安全之水。充分发挥水务、卫生、环保等部门的作用,添置现代化检测设备,努力做到农村饮用水水质检测全覆盖,确保及时发现不达标水,及时落实整改措施,编织更加严密的饮水安全防护网,让全县群众都喝上干干净净、安安全全的“放心水”。以长效机制建设为抓手,管好宝贵之水。不断加强城乡饮水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做到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节约化利用,逐步消除无节制用水的现象,实现农村饮用水供需良性互动。

城乡饮用水安全事关全县人民生产生活,县人大常委会抓住了这一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专题询问,既提高了常委会会议的审议质量,增强了监督工作的实效,宣传了磐安县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需要加以解决的工作重点和工作计划,相信必将会推动磐安县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取得新的进展。“询问只是监督的方式,最终目的是要推动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要问出水平,问出方法,更要一问到底;要答出责任,答出承诺,更要不止于答。人大常委会将对这次专题询问进行跟踪,切实做到问后有行动、问后有措施、问后有结果。通过专题询问,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变化,让人民群众真正饮上干净水、放心水!”陈剑波代表县人大常委会最后说。

(磐安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施先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