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超崛起需要“引才、育才、留才”相结合的人才环境,
代表委员建议:
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打造浙中人才“硅谷”
王龙玉 李根荣
人才要素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未来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当前,金华正处在推进赶超发展,加速浙中崛起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如何创造条件招好才、育好才、留好才,让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成为代表委员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加大招才引智力度
2月21日, 10位来自我市高校和企业的高端人才拿到了首批租赁用房和限价销售房钥匙。今年33岁的周鸿波是青年汽车集团研究院副院长,他和其他四位博士一起,成为我市首批高端人才限价销售房政策的受益者。“房子地段很好,交通很方便,而且三间卧室朝南,空间面积也足够用。”周鸿波说,金华的人才政策是吸引他选择金华的重要原因。
俗话说:“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去年底,市委市政府加大了招才引智力度,推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双龙计划”,财政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面向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八大类新兴产业领域招引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最高奖励可达2000万元,受到了海内外人才的广泛关注。
“金华和杭州、宁波等大城市比,区位优势比较弱,经济基础尤其是人才储备方面相差很大,我们只有在人才政策上比他们更优越,花更大的价钱才能把他们吸引过来。”代表委员们认为,这次市里推出的引才新政,很有吸引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与院校所合作联姻的方式,借脑引智,以才引才,打造浙中人才“硅谷”,为金华经济发展,赶超崛起服务。
重视本地人才培养
“相对于引进外来人才,金华本地和外市籍在金华工作多年的各类人才数量更多,涉及领域更广,对金华的感情也更深,他们应当是影响金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代表委员们建议,政府要进一步优化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造就一支高素质本地人才队伍。
据了解,金华周边的衢州、丽水等地在吸引外地人才的同时,还针对本土人才出台了许多激励培养措施,目的就是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我们在重视引进人才的同时,如果不做好本地原有人才的工作,很容易使其被周边优厚的条件所吸引,产生人才流失现象。”市政协委员王亦平建议,市委市政府应针对金华现有人才队伍,出台奖励措施和激励制度,培养一批文化、教育、卫生、新闻、艺术、科技等行业领域带头人,营造本地人才扎根金华、服务金华、建设金华的良好氛围。
夯实技工人才基础
“金华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既要重视战略性人才的引进,又要突出技工型人才的培养。”市政协委员李雄伟说,技工型人才在企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金华赶超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技术型人才结构性短缺将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市高技能人才总量不到15万,且主要以电工、钳工等传统行业为主,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高技能人才相对稀缺,而我市以职业技术学院和技工学校为基地的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相对不足,同时,在社会上也普遍有“宁坐办公室,不下生产线”的就业观念,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到一线工作。
代表委员们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技术型工人的社会地位,普及崇尚技能、崇尚劳动、崇尚创造的就业观念;要进一步提高技术工人的薪酬待遇,加强技术比武和岗位竞赛,为技术型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要围绕金华产业发展需求,切实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建立校企合作制度,逐步建立稳固的后备技工培养基地。
工业仍是赶超发展主力军 “精锐部队”如何打造?
大企业转型升级得学会忍痛割爱
小微企业成长遇到了不少烦恼
黄晓华 潘逸
去年,全市经济发展势头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在这条赶超之路上,工业经济立下了汗马功劳,它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到了46%,仍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调整产业结构、引导转型升级、抓好企业主体……在“两会”进行过程中,关于工业的讨论不绝于耳,意在将这支主力军打造成更加精锐的部队。
再痛也得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的要求在工业领域已经提了好多年。因为转型升级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因为这是必由之路。
工业是永康的优势。“永康要实现工业强市,根本出路在于转型升级。”在参加永康代表团分组审议时,市委副书记、市长徐加爱说得非常坚定。他提出,永康要按亩产税收、用电税收、排污税收等情况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推进“腾笼换鸟”,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走在全市前列。而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要忍痛割爱,促使企业提升改造。这样,永康的“小五金”才能变成“大五金”。
市政协委员吴雪峰认为,目前金华工业经济呈现产业层次不高、企业规模不大、传统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现象,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他建议市委市政府在政策上予以大胆突破,加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力度,有效推进金华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市人大代表吴顺华认为,金华及各县(市、区)在加大招商的过程中,要兼顾对老企业的支持力度。
再难也要努力生长
“小企业要快速成长,很多大企业就是由小企业成长起来的,要加快小企业上规模发展,争取规模企业数量今年有新突破。”市委副书记、市长徐加爱说,当前抓企业主体的思路是抓大扶小培优。
市人大代表翁荣弟是浪莎控股集团总裁,他的企业已经成为世界织袜行业的“巨无霸”,但在讨论中,他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中小企业。他说,“现在很多企业招工很难,到银行贷款也很不容易”。
不少来自企业界的代表、委员纷纷诉说小微企业在成长中的烦恼。市人大代表吴东明说,劳动力成本偏高、贷款难度大、扶持政策享受难、依法维权能力偏低都是小微企业当前面临的难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小微企业成长计划,确保“小上规”、“个转企”2000户以上。他建议,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小微企业的引导、服务,及时主动为小微企业解读相关扶持优惠政策;要加强小微企业法律知识的宣传、培训,提高依法管理企业和防范风险能力;还要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小微企业专门办事窗口,简化办事流程,开辟绿色通道。
市政协委员金罕岗建议,通过建立小微企业园区等形式,从用地指标、政策环境和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再险也要整合突围
山穷水尽时,也许方向稍稍一转就是一条柳暗花明的新路。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换一种思维,通过整合再利用资源,可能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东阳代表团,市人大代表吕大军和李凌峰都提到了箱包行业未来的出路。他们说,箱包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受劳动力成本提高、土地资源紧缺和企业融资困难等因素制约,箱包产业做大做强难度不断加大。为此,他们提出筹划建立箱包产业园的建议。这样,箱包产业可以与金义东产业带和金义都市新区产业带接轨,同时,他们希望政府在用地指标、融资额度等方面能加大支持力度。
在金华,多家企业已经具备LED半导体照明产品较强的生产能力,完整产业链格局已基本形成,在国内具有一定代表性,但缺乏有效整合和支持。目前,广东省率先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政策,并已经大规模实施。市政协委员傅德军建议,根据金华目前已有基础条件,政府可以通过优先使用本地优势产品的方式给予政策倾斜,在公共设施建设和改造项目中积极使用半导体照明产品,帮助当地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促进当地企业快速发展抢占产业先机。使LED半导体照明产业成为继汽摩配、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电动工具、生物制药之后我市的又一特色产业。
未来谁来种地?
未来的地怎么种?
代表委员提炼现代农业关键词:规模、技术、创意
潘逸 黄晓华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一直是金华的优势所在。如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大课题:未来谁来种地?未来的地应该怎么种?
农业要发展规模经营、要增加科技含量、要更具特色……“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农业发展高度关注,纷纷建言献策。
规模:散户农民要走向“家庭农场”
以前都说农民靠天吃饭,气候、灾害、疾病等自然因素对农业效益影响很大。如今,随着农产品流通加快,价格信息、销售渠道等因素也逐渐开始左右农民的“钱袋子”。然而,这些因素,对于只有一亩三分地的散户农民来说,难以承受。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大农户”是农业发展大势所趋。
“我市种植养殖大户所占比重仅为6%,农户承包经营的耕地规模平均不足5亩,农地的规模化提升水平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并造成产出低下,效益不高。”民进金华市委员会建议,要鼓励大农区建设,因地制宜推行乡镇区划合并。
民盟金华市委员会建议,在新形势尤其是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应以发展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根本出发点,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着力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增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积极促进我市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市人大代表潘兰兰建议,市政府应出台“家庭农场”有关政策,在资金、科技、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支持,解决农村无人种地的问题。
技术:传统农业要走向“科技农业”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业的科技化,只有加大农业的科技含量,才能获得更多更优质的农产品。目前,我市农科院科研综合实力在全国600多家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中位居第33名,成为浙中西地区科技进步的领头雁。不过,我市当前农业科研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技术人员老龄化的弊端。
“兰溪市种植业编制数是328名,目前在编只有220人;全市现有148名乡镇农技员中,55岁以上占32.4%,而35岁以下只占12%。”市政协委员严秋林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为了缓解这一症状,他建议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破解农技人员管理体制机制障碍,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打造一站式高效便捷为农服务。
去年11月,金华农业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对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多种途径统计,有效调查结果只有113人,大半是大专学历。针对这种情况,市人大代表施金仙呼吁,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回归乡村,这关系到谁来种地的问题,也将无形中提高未来农业的科技含量。她提出,具体应该创建大学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创业孵化平台,培育和发展大学毕业生为现代农业创业主体;提供创业融资、土地流转等政策支持。
创意:农业也可以打出文化牌
“周末到农村去走走。”现在,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多样性休闲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自然融入城市”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思想理念。几年前,“农家乐”旅游就已经成为众多乡村争先上马的项目。不过,在观光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盲目建设、定位不明、品位不高、特色不浓等弊端。
“如果农业旅游就是钓钓鱼、吃吃饭、打打牌,这样是低层次的。”市政协委员卢淑芳建议,要树立起生态理念,提升环境质量,在游客体验上下功夫,注重休闲农业的农业资源与环境设计、游客体验的活动设计和农村文化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设计。不仅仅有观光功能,还能学到风俗知识,实现养生目的。将休闲农业的特色产业、生态环境、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休闲养生优势转化为农业的经济优势。
在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金东区代表团的分组审议中,记者获悉,目前该区有关方面正在对一个农业文化产业园的项目进行考察、接洽。如果传统农业的效益低,农田常常会被抛荒,但通过这个项目的整合,农业将作为文化来经营,这片土地不仅会产生农业的收入,还会收获文化的附加值。传统的农业发展思维和理念将产生巨大的变化。